莫高窟窟隋暈紋化生童子井心
敦煌壁画一向带给人恢宏崇敬之感,其实在敦煌壁画中也有活泼可爱的元素,“莲花童子”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
看到这些化生童子,是不是想起了我们熟悉的的好朋友——哪吒。
其实“哪吒”之名源于“那咤”,哪吒在佛教与道教都有溯源。佛教相传哪吒是四大天王中之北方多闻天王毗沙门之子,是佛教护法神之一。道教中说他是神兵神将的统帅,称“中坛元帅”、“威灵显赫大将军”,玉帝命他永镇天门。无论是道教还是佛教,哪吒都是神通广大,有“护法”身份的一个存在。哪吒再生之时折荷菱为骨、藕为肉、丝为筋、叶为衣,故称为“莲花童子”。但今天所谈的莲花童子,是敦煌壁画中古人所创作的童子形象及佛教中莲花童子的由来。
敦煌西魏窟西壁龛楣伎乐化生童子
“化生童子”的由来
莲花童子也称“化生童子”和“花生童子”。源自于宗教文化中的“化生童子”,此语由“化生”与“童子”所组成,关于“化生”为佛教用语,在大乘佛教轮回观常道“四生十类”、“六道四生”有情众生,所谓“四生”,在《长阿含经》云:“谓四生:卵生、胎生、湿生、化生。”
西魏窟西壁龛楣伎乐化生童子
化生是指亡者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七宝池、八功德水中的莲花中化生出世,往生极乐世界的众生,分为九品,这是由前生修行的业力而定。“化”与“花”同义,“化生”就是“花生”的意思。敦煌绘画中为了形象地表现这一内容,在莲花含苞或刚开的莲花中画一些或坐或立的童子,人们称之为化生童子,在已开放的莲花上画一些或坐或立的菩萨,人们称这为化生菩萨。化生童子和化生菩萨中,有许多抱持乐器的形像。把这些持乐器演奏的化生童子和化生菩萨,称名为化生乐伎。
敦煌壁画演绎“化生童子”
现存最早北凉时的第窟、窟中就有化生,其后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直至西夏,化生绵延不绝。按化生风格,可分为三个阶段:早期(隋以前)、唐代、晚期(五代以后)。
早期(隋以前)
在西魏时期窟的龛楣中心有一化生童子,童子周围分布有化生乐伎,乐伎有趣的地方为构图为一正一反,错落有致。中间化生童子双手合十,神态祥和。
窟龛楣中心有化生童子,童子周围围绕火纹及忍冬纹,童子以打坐姿势坐于莲花之上,双手自然垂放在莲花两侧。
敦煌窟壁画化生童子
莫高窟第窟隋化生童子
除窟及窟的化生以外,在、、、等窟的龛楣、龛壁附近都有化生形象。从总的方面来说,早期的化生装饰意味浓厚,变化较少,儿童的特点不明显,但其中不乏特色。
敦煌窟初唐壁画化生童子
唐代
初唐第窟西龛两侧的化生童子,在缠枝莲花中做攀登嬉戏之状,有的手托莲花,有的手扶莲朵,腹有兜肚,脚穿柔靴。相互之间或上望下盼、传递花朵;或站在枝端悠闲得意地往下看;或在下面置若罔闻。画面充满童趣,真实显示了孩子们天真活泼且多样化的性格。
初唐窟南壁阿弥陀经变之右侧七宝池里的莲花,三片花瓣晶莹剔透,包裹着一位双手合十的化生童子
莫高窟窟晚唐化生童子舞乐
晚期(五代以后)
在五代61窟南壁阿弥陀经变图中分布着数对戏水童子,童子笔法简略,但姿态各异,可感受到童子戏水的活泼气氛。
榆林窟25窟观无量寿经变莲花化生童子
早期的化生形象更倾向于图案化,有自身特点存在。唐代的化生形象更为生动,唐时的化生是一次高峰。晚期的化生形象承袭了前两个时期化生的特点,有些窟的化生有与飞天或供养童子合一的倾向。化生的发展脉络与敦煌发展脉络大体同步,也是敦煌文化中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
藏经洞《报恩经变》中的化生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