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和龙一样,也是古代祥瑞之一,是传说中的神鸟。关于凤的形象古代文献早有记载。将它描述为天地之灵物,并且预示着天下太平。因此,古时凤之出现是昭示君主受命于天的祥瑞,预示了部族的肇兴。凤鸣也意味着天赐良机和盛世来临。
凤纹作为一种装饰纹样很早即己出现。最早的凤鸟纹出现在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殷商甲骨上,其中“凤”这个象形文字己具备了鸟的特征,有冠、羽和长尾。商代后期青铜工艺中时常运用凤纹,装饰性很强。西周依旧崇尚凤凰,青铜器的装饰和造型中大量釆用凤的形象。春秋战国,凤鸟的图腾意义减弱,而成为象征吉祥的瑞兽。在漆器、金银等工艺中广泛出现凤的形象。
秦汉时期因人们崇信长生不老之术,凤鸟形象常与神仙活动结合,成为装饰的重要内容。凤鸟形象常见于画像砖石、青铜器、漆器、帛画、服装和饰品,以及建筑中的梁柱、墙壁、瓦当上,神秘意味也愈发浓厚。
魏晋南北朝时期,伴随佛教艺术的繁荣,凤纹与忍冬纹、莲花纹等结合,为其注入了新的意义,更显轻盈妙曼,灵巧自如。隋唐时期,国力强盛,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空前发展,凤的祥瑞意象明显弱化,而增添了雍容华贵、丰满瑰丽的时代气质。凤纹与牡丹等各类花草纹相匹配,成为富贵吉祥的象征并流传于宫廷与民间,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凤纹在陶瓷上岀现相对较晚,浙江上虞县东汉墓出土的一件黑釉蒜头瓶,瓶颈上饰有凤纹,应是凤纹装饰在陶瓷上的早期作品。但这时的凤鸟被作为一种神鸟受人崇拜,具有强烈的神圣感与威严感,工匠受到限制难以自由发挥,纹饰风格不免流于神秘化和程序化。直到隋唐,凤纹才作为一种优美的图案出现在陶瓷上,又极富装饰感。
在陶瓷装饰上第一次出现彩绘的凤纹,是唐代长沙窑址中出土的一件凤纹壶,外壁以釉下褐彩绘出的口衔绶带头冠批羽展翅飞翔的凤鸟,并在旁边书有“飞凤”二字在随后的宋金时期,凤纹开始经常在瓷器上涌现,也成为磁州窑彩绘的典型纹样之一。
总体上看,凤纹具有较为规范的程式:直立飞舞状,头为侧面,身为正面(正背面或正腹面),眼细颈曲,头生冠羽,双翼平展伸开,长尾侧摆(与头同向或反向),尾羽多歧散开如飘带,无腿爪。都搭配有云气图案,组合成“云凤纹”。空间布局上追求满密的效果。载体有枕、瓶、罐等几类器物。
根据凤纹的造型风格和整体特征,可分为四型。A型:侧头,身正背面直立,展翅飞翔之态。头宽,喙弯,翅阔丰满,尾羽少且散开,不表现腿爪。有云气相配。造型舒展,刻画精细、结构清晰。装饰技法为白地黑绘划花。
陈万里先生《陶枕》中著录一方叶形枕,边缘饰几条黑白相间的边框,其中一宽带状边框内为黑地反白的“富贵不到头”纹样,中央区域以黑彩绘一只飞凤和漂浮的云朵,熟练的线条刻画细部。凤呈身躯直立、展翅飞翔的姿态。头为侧面向左,身为正背面。头似锦鸡,较大且宽。喙像鹦鹉,为短粗的弯钩形。嘴张开,腮鼓起,仿佛在鸣叫。鼻根部撅起一簇花冠状短冠羽。眼眶细长,留白处理,近鼻端一黑点作瞳仁,眼神盯视前方。下颌至腮帮到耳后生有短而密的纤羽,用细柔的线条逐一画出。
下類有一缕向前轻飘的须髯。颔下还有几根朝前卷曲的粗硬须毛。头顶有三条飘带状细长冠羽,向后拂动飞扬。曲颈呈“S”形,披较大鳞状羽片,颈前覆单列短密羽片。背上覆盖的羽毛很大,椭圆叶状,自颈往下层层叠压,每片羽毛均简单刻画有羽轴和羽枝结构,较为形象。双翼开阔有力,对称地平展开,有三层排列紧密有序的羽毛,最外侧是较为宽长的飞羽,其上是两层较短圆的覆羽,翅羽结构清晰。
尾羽四歧,从身下摆向左侧,每羽类似简化的小叶卷草纹样。尾长几乎与与凤体相同,有如丝带般风中飞舞起伏。不见腿爪。凤身四周有数朵升腾的浮云,多为灵芝形有云头云尾的朵云纹,黑彩绘形,线划轮廓;也有单纯线描的极富规律的螺旋状云气。此外,凤的一只翅膀冲出预留空间的边框之外,打破了布局充塞的拥促之感。
B型:侧头,身正背面直立,展翅飞翔之态。头大,翅窄欠丰满,不表现腿爪。有云气相配。造型多方折,具硬朗的变形感,刻划偏粗简。装饰技法为白地黑绘划花。
年吉林省长春市郊南阳堡金代村落址的抢救性发掘中出土的一件瓷罐残片,罐肩部有三道弦纹,腹部绘一只稍斜飞的立凤和几片云朵,皆是先用黑彩画出形状,再略加刻划细节。头为侧面向右,身为正腹部。凤头较大,喙部残缺,眼睛靠近脑后,未画眼眶,仅以两条短弧线表示瞳仁。下颌至腮帮刻划短细线为纤羽。头顶的冠羽直硬,和头后枕部的长羽连成一片,以粗细不同的直划线区分,整体像后翘的尖锐三角形。
颈曲“S”形,稍短粗,未画颈毛。凤身偏瘦,腹部朝前,两侧以较为对称的弧线勾出外轮廓,轮廓内自颈至尾施以较规则的等距排列的横线。双翅对称伸展,羽毛不够丰满,右翅以线条刻划出长飞羽和单层覆羽,左翅仅以几条直线简单勾画飞羽。沿双翅后部外侧及凤尾周围的边缘处施以短划线,表示紧密排列的翅上飞羽和尾下覆羽。
由于瓷罐残缺看不到尾羽,只见尾根部黑彩所绘,未加刻划。不见腿爪。四周有形状大小各异的云气,与凤身形有重叠。云是以涂抹黑彩后粗略刻划波曲状边缘并在内部划螺旋线或同心圆来表现,但形状和线条不太规则,有些零乱。此凤造型多几何化变形,手法偏于草率,略显生硬,线条出现断续、交错,不够流畅,但较为硬朗有力度,黑白对比强烈。此器出土于金代女真人的传统聚居地区,体现了北方少数民族豪放耿直的气质和单纯强烈的风格。
C型:侧头,身正背面直立,展翅飞翔之态。头圆似鸡,喙弯,身翅皆小,尾羽夸张,多而披散,不表现腿爪。有云气相配。造型拘谨柔弱。具有绘画中勾写结合的笔墨形式。装饰技法为白地黑花。
《宋代民间陶瓷纹样》著录的一件梅瓶,肩部自颈而下分别饰以两道粗弦纹、一圈卷云纹和三道稍细弦纹,胫部自下往上饰以三道粗弦纹、一圈仰莲瓣纹和三道粗弦纹。瓶腹的菱花形开光内绘一只飞翔的立凤及升腾的云气。头为侧面向右,身为正腹部。凤头大小适度,圆形,似鸡。喙较粗向下弯曲成钩状。眼睛较细长,似人的丹凤眼,内眼角朝下勾,眼尾上挑,瞳仁圆形填黑,上眼睑稍下压住黑睛,下眼睑画一弧线示意。
鼻根部有一团朵云状短冠羽。顶羽云曲形。沿下颌至腮帮以及脸部用连绵的短线画出两层密软的纤羽。头后和枕部生有粗而柔软的长羽飘向脑后,向前连至眉处。颈短略前曲,无颈毛。胸腹部比例偏于瘦小,未画出覆盖的羽片。仅在两侧以一组组对称的弧线勾画出轮廓。双翼张开,但翼展不够阔大,且幅度不足,稍显无力。
翅羽不够丰满强健,共分三层,最外侧的飞羽与两层覆羽的形状、大小及排列都较为雷同,均是以稍短粗的线描画出。臀部以短线表现两层浓密的尾下覆羽。凤尾张开自身下摆向右侧,尾部相当夸张,如放射状的一条条彩带般缤纷飞舞。居中者最长,接近凤体长度,两侧依次变短。每条尾翎皆一笔画岀,用画笔的提按转顿表现出盘曲起伏的形态。浓重的黑彩及粗宽的尾羽烘托岀婀娜华丽的韵致。不见腿爪。
凤身两侧各有一团依开光边框翻腾的连绵云气,如同互相交织的朵云纹,黑彩涂画外形,细部划线,以组合的云曲线和螺旋线为云头,三四条波曲线为云尾。此凤翼小身瘦,力度气势虽然不足,却有轻盈曼妙之态。
D型:侧头,身正背面直立,展翅飞翔之态。头扁,喙尖,身宽翅阔,尾羽多而披散,不表现腿爪。有云气相配。以线描造型,手法简括。具中国画白描的意趣。装饰技法为白地黑花。
陈万里先生《宋代北方民间瓷器》中著录一件梅瓶,主题和辅助纹饰皆以线描方式画出。肩部有一以上下各三道弦纹环绕的宽带状空间,绘有缠枝菊花纹和网格状地纹。瓶底部勾画每组三道的三组弦纹,还间隔以连续的波曲线。瓶腹的菱花形开光内绘被云气包围的一只飞舞的立凤。头为侧面向右,身为正腹部。凤头较大扁长,嘴闭合,喙尖直。眼眶细长,眼梢几乎到头后部。以一小圆圈作瞳仁,注视前方。
眼下以一起自嘴角上弯的弧线表现眼面部结构。头顶生花瓣状冠羽。下颌至腮帮用连绵的短线画出密软的纤羽。下颊有一撮前撅的直硬须髯。头后和枕部密生连成一片的长羽,向后直飘。颈短略曲,颈毛发达蓬松,垂至肩部。腹部上宽下窄,覆鳞状羽,每一羽片两笔勾出,层层叠压。
双翅阔大,对称伸展。翅羽三层,最外侧的飞羽十分夸张,长而密,几乎与尾部相连。两层覆羽短小,靠近肩部画一些短线表示肩羽。披散的长尾从身下摆向左侧,尾翎呈弧形带状,多至十数条,每根皆以均匀的粗线一笔画出,居中者最长,两侧依次变短,长者接近凤体长度。周围充满翻滚的云气,云朵轮廓连续曲弧状,内画一个或数个盘绕的螺旋线,萦绕于飞凤身前身后。此凤完全以线描塑造,加以适度夸张提炼,手法纯熟,奔放洒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