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莲花 > 莲花体验 > 正文 > 正文

莲花落创始人一代宗师唐茂盛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1/5/4 10:43:03
银川治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bdfby/yqyy/

文/傅滋培

一,渊源流长

说起莲花落,绍兴人是家喻户晓,喜闻乐见,一般人都还会哼上几句。

但你知道绍兴莲花落是怎么演绎和发展起来的呢?

这事还得追溯到清光绪年间。当时下三府(杭、嘉、湖)一带,有个姓张的民间艺人,绰号叫长手指甲的,来绍兴村头田间卖唱,唱词随编随唱。长手指甲多年奔波于绍兴周边,居无定所,孑然一身,无依无靠,眼见年事已高,他想收几个徒弟,老来也好有个依靠,给他养老送终。

于是长手指甲一边到处卖唱,一边留意有喜欢唱曲的年轻人,好收为徒弟。一日,长手指甲来到了上虞松厦住下,伺机物色收徒。

二,举家搬迁

绍兴城西南方有座亭山,清朝末年,叫亭山镇,亭山脚下有一户姓唐的人家。

年(清光绪二十年),随着”哇呀!哇呀!”的婴儿啼哭声,唐家又添了一个男丁。多了一张小嘴,使这本就贫穷的人家更加雪上加霜。

这家主人叫唐吉安,妻子李彩凤,长子唐茂兴,刚出生的幼子,取名唐茂盛,世代种地主租田的唐吉安,总想自己的儿子能茂盛兴旺。这年,国家不太平,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田里遭灾,粮食欠收,吃不饱饭。

“茂盛他娘,我看这日子过不下去了,你还要奶孩子,我想搬家!”唐吉安无奈地说。李彩凤白了丈夫一眼说:”天下乌鸦一般黑,伢小老百姓到哪里都是穷,搬家也搬不富的。”

”他娘啊!没办法呀!在坡塘我有几个远房侄子,都混得不错,我们投奔他们去,至少有个温饱。”唐吉安继续说:”坡塘是个埠头,客来客往人很多,做个小生意,削削筷(从清末一直到解放后,生产竹筷是坡塘的一大手工业)都能赚个小钱啊!”

“还有,我家世代穷苦,主要是没读书的缘故,所以,我要让茂盛读书识字有文化,听说,坡塘的学堂很好!”唐吉安刹不住话匣子了。李彩凤听了丈夫的一番话,思考了很久,最终同意举家迁移到坡塘。

说搬就搬,唐吉安先向地主退了租房,退了租田,以断后路。

俗话说:穷三担,最穷的人家也有不少的罐甏碗瓢,破被草垫等。唐家把一些农具分给了邻家,借了一只捻泥、换料的船,把其他东西放到船中,唐吉安自己摇船从风则江坡塘江,直到坡塘下埠岳庙桥,他在岳庙桥南侧找了一间破旧的矮屋安顿了下来。

坡塘是个已有年的古村落,越国大夫范蠡在绍兴筑城后,即到坡塘,聚土为坡,积水成塘,筑堤养鱼,发展经济,坡塘有此得名。

唐吉安一家在坡塘街里安顿下来后,经过请教学习,很快做起了做筷和卖筷的营生。

在清末,民国及解放初期,坡塘的制筷手工业十分发达,有一句顺口溜说得好:城里锡箔坡塘筷,南池扫帚比箩大。还有人作了一副对联曰:坡塘竹筷细,南池扫帚大。当时因为绍兴到诸暨的公路还未修建,所以南部大山中如紫红、大庆、同康、下家坞等山民,走古道,翻陈家岭,经云松,把毛竹、木柴等运送到坡塘埠头,因此坡塘制竹筷的原料源源不断。辛勤的劳动换来了一家四口的温饱生活,李彩凤没日没夜的削筷(将劈成长条的毛竹用削筷刀削成圆滑均称的筷子),唐吉安把成品的筷子贩卖到绍兴城、萧山、杭州等地。

国家一级演员潘家富

光阴荏苒,温饱的日子没多久,当唐茂盛6岁那年,父母俩因过度劳累,五十刚出头就相继过世,兄弟俩哭得死去活来,幸好家中还有点积蓄,兄弟俩草草地安葬了父母。之后哥哥唐茂兴继承了父亲的衣钵,卖筷为生,养活自己和弟弟。为了遵循父母的遗愿,唐茂兴在弟弟6岁那年把他送入了坡塘小学堂读书,唐茂盛天资聪慧,口齿伶俐,很得教书先生的器重。

三,拜师学艺

时间又过去6年,茂盛读完了小学,已经是个英俊的少年了,他非常喜欢听小曲,听大书,听小科班(越剧前身)和宣卷。哥哥唐茂兴希望弟弟能进一步读书,但茂盛执意不肯再读了,要和哥哥一起做卖筷的小生意,哥哥拗不过弟弟,同意让他跟着学做生意。

唐茂盛根据所听的各种曲调,自编了几段曲子,还用毛竹老头做了一只斗鼓,作为打击伴唱。

一天,兄弟俩到上虞松厦做生意,在松厦街头,把竹筷担排开,小茂盛就用一根筷子敲打竹管老头:”咯的的,咯!咯的的,咯的咯!”一阵悦耳的节奏,引来了不少围观的人群。”竹筷细,竹筷长,夹着和饭饱肚肠。筷子细,筷子长,做筷毛竹出同康,我家的筷滑又圆,夹来的饭菜特别香…………稚嫩清脆的童音伴着的笃打击声特别好听,而且腔调奇特,韵味回味无穷。这样一来,想买筷的,不想买筷的,都掏钱买了筷,一担竹筷顷刻只剩了两只空篮。

兄弟俩正要挑着空篮,准备回绍兴的时候。”喂!两位小兄弟慢走!留步,留步!”一个洪亮的声音使兄弟俩停住了脚步。回头一望,一个五十多岁穿着长衫的人,快步赶了上来,唐茂盛回眸一看,似曾相识,哦!想起来了,这不是唱“莲花乐(莲花落的前名)”的张先生吗?唐茂盛见是长手指甲,忙毕恭毕敬的鞠了个躬说:”张先生好!”长手指甲见到如此懂礼之人,非常高兴,凑近说道:”小倌人,几岁了,叫什么名字,读过书吗?”一连串的问题,一古脑儿的兜了出来。”我叫唐茂盛,今年13岁,读过6年书,家住绍兴坡塘村。”小茂盛清晰的回答道。”好!哈哈哈哈!”长手指甲边拍手边大笑起来:”是块好料子!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紧接着,他扶着唐茂盛的肩膀说:”你愿意跟我学唱戏曲吗?我看中你!”茂盛羞涩的一笑说:”得问我哥哥。”唐茂兴开心地说:”只要我弟弟愿意,我都答应。”唐茂盛是非常喜欢唱戏和表演的,满口答应。长手指甲叫上另一个刚在上虞松厦收的徒弟沈阿发,和唐家俩兄弟马上一同到了坡塘。拜师仪式在唐家择日举行。

从此,少年的唐茂盛走上了曲艺的这条路。

四,改革发展

唐茂盛拜师后,师父悉心教徒,徒弟专心学艺,师徒三人演出,由街头的即兴演唱,逐步走上了登台演出。时间到了年,清政府的封建王朝被推倒,进入了民国时期。

这年,唐茂盛已长成了一个大小伙子,师父在早一年去世,师兄也分道扬镳,他的唱功和演技也日益长进。唐茂盛受越剧吟嘎调和宣卷调的影响,开始采用接腔的方法,创造出了自已独有的一套基本唱腔。

茂盛还着手创作了唱本,称作节诗,既有故事情节,又有唱词的念白,情节面向广大劳动群众和家庭琐事,通俗易懂,富有地方风味和风土人情,唱腔韵味耐听入耳,念白滑稽、诙谐、幽默,走台、身法、做念,具有讽刺、夸张的特色,令人喜爱,让人青睐,被大家亲昵地称为茂盛先生。茂盛先生将师父的”莲花乐”改为”莲花落”,便用”独歌帮腔”的艺术手法,一个人同时饰演多个角色,惟妙惟肖地将角色的性格、扮相模仿得栩栩如生。茂盛先生还编写了许多情节曲折,故事跌宕起伏的节诗,如:《娘家节诗》、《长婆节诗》、《箍桶节诗》、《分家节诗》等,它取材于民间和农村,演出也多为农村,用农村独有的稻桶,四只翻转、倒扣地上,铺上木板,便是一座不错的戏台,有的村庄建有万年台,那更是一座良好的现成戏台了,“莲花落”从此由原来的随地演出,发展到了登台演出。

茂盛先生对伴奏也有了新的改革,由先前独自的三翘板(能同时发出三种响声),增加了大三件伴奏,四胡沉稳、激昂的琴声与他高亢的沙喉混成一体,琵琶的弹拨和鼓板的打击与唱腔浑然天成。(当时没有扩音设设备,全仗演员之喉)演出中,台下的观众往往不够尽兴,从下午唱到半夜,观众久久不肯散去,特别是一些农村里做寿、办满月酒时需连唱三日三夜。于是,茂盛先生又编写了《闹稽山》、《马家抢亲》、《天送子》、《何文秀》、《珍珠塔》、《顾鼎臣》、《游龙传》等等,使”莲花落”节目深入人心,蓬勃发展,是绍兴及周边城市、农村人民一项不可缺少的娱乐节目。

五,情艺双收

绍兴人有句老话叫”生活教人”,随着茂盛先生的戏曲艺术日日创新、精湛和成熟,请他唱戏的村民,特别是一些大户人家,越来越多,请他唱戏得先预约。茂盛先生名气越大,想来拜师学徒的小伙子门庭若市。

茂盛先生为了传承莲花落的事业后继有人,代代相传,他先后收了王阿土、刘世荣、高长庆等热爱莲花落艺术的人为徒。莲花落也使茂盛先生唱来爱情,他在多次演出中,有许多姑娘都向他示爱,有的他不喜欢,有喜欢的人家父母不同意,对演戏的人有世俗的偏见。

扫描加好友,注明“少爷”

一天,唐茂盛第一次到离坡塘十多里外的朱家岙村演出,是一户姓戴的老爷做60大寿,戏台搭得很考究,正中一个大大的寿字,两旁对联写的是:”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条桌上点上寿烛,旁边摆上寿桃等物品。戏台正对面十多米处搭着一座别致的看台,戏台上设置三个座位。“请寿”开始,寿星台中正坐,有三个徒弟饰演福、禄、寿三星“请寿”,“请寿”结束,大戏开始。

这时,在台上演唱的唐茂盛才发现,对面看台上坐着三个人,从左到右分别是戴老店王、戴夫人和他们的独生女戴阿藕。戴阿藕,20多岁的样子,面貌俊秀,梳着两支长辫,一双明眸直勾勾地盯着自已,当两眼相视时,一种莫名其妙的感觉使唐茂盛为之一震。戏一直唱到半夜,唐茂盛未曾再正眼往看台上瞧,当他情不自禁地又斜眼扫过去时,已是人去台空。

说好唱三天三夜的戏,结果只唱了二天一夜,戴老店王就叫唐茂盛不要唱了,不过钞票按原定的照付。唐茂盛回到坡塘后,觉得非常失落,很是沮丧,好几天没兴趣唱戏,脑海里总是不自禁的浮现出戴阿藕的身影。后来他又几次去了朱家岙演出,却始终没见戴阿藕来看戏。

又过了几年,唐茂盛年已三十有余了,哥哥茂兴和嫂子都为他张罗婚事,但茂盛执意不娶,总是说,还早,还早,亲友也没办法。又过了些日子,唐茂盛渐渐地有点淡忘了此事,事情却奇迹般地发生了转机。

一天,一只前边船篷上围着红绸的乌篷船缓缓地停靠在唐茂盛家门口的街河踏道边,船头脑先跳上岸,稳住船体,接着船舱中一人站了起来,稳步跨上踏道。众人停住了脚步一看,见一位年轻漂亮的姑娘,穿着红衣红裤,步履轻盈地走上踏道,手提一个用红布包着的包裹走进了茂盛家中。这就是朱家岙的富家小姐戴阿藕,她经过和父母的抗争,终于冲破了旧社会的世俗观念,感动了父母,父母屈服了,但兄弟执意不同意,母亲帮她收拾了些细软,让她赶紧租船去坡塘找茂盛先生。这突如其来的好事让唐茂盛喜出望外,忙把戴阿藕接进屋子,并通知了哥哥。俗话说,长兄为父,在哥哥嫂嫂的张罗下,邻居乡里的帮助下,择了一个黄道吉日,唐茂盛和戴阿藕喜结良缘,有情人终成眷属。一年后,阿藕产下一女,茂盛取名唐月仙,寓意月中仙女,一家三口过着小日子,其乐融融。

六,抗日被毒

年4月17日,日本鬼子侵占了绍兴,绍兴城沦陷,绍兴周边乡镇各地都筑起了碉堡,成立了伪政权,绍兴人成了被奴役的亡国奴。一向嫉恶如仇的唐茂盛本来就不满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加上这次日本鬼子的恣意妄为,使他义愤填膺,激起了抗日的决心。

于是,他想到了用唱莲花落的手段,来宣传抗日,唤起全民的抗日决心和信心。说干就干,唐茂盛特意编写名为《抗日节诗》的莲花落唱段,凡是请他唱戏的人,他都免费送上这段《抗日节诗》,并多次在斗门、马山、南池等地演出,很受老百姓的欢迎和拥护。

唐茂盛用叹的手法在《抗日节诗》中揭露了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及汪伪政府的帮凶罪行,痛骂了国民党反动派抗战不力,腐败无能的丑恶嘴脸,共十叹,每一叹都尖锐有力,一针见血,老百姓拍手称快。字字血,声声泪,唐茂盛用感叹、悲叹、急叹、长叹、哀叹、怒叹等象利剑那样的直刺敌人胸膛,演绎了近代版的祢衡”击鼓骂曹”。

丧心病狂的日本鬼子和汉奸走狗被骂痛了,他们伺机报复。一日,茂盛先生正在家中吃早饭,只听见外面有人喊道:”茂盛先生!有人带信来说,叫你上昼头(上午)去南池的顺民茶楼洽谈,找王店王,说要唱三日三夜戏。”送口信的人说完就走了。唐茂盛不加思索,换好衣服便赶去了南池,顺民茶楼门口,一个穿着讲究,獐头鼠目之人正踱着方步,见唐茂盛远远走来,便上前打了个招呼:”茂盛先生!你好!”唐茂盛并不认识此人,有点疑惑,但还是礼貌地说:”王先生吧!”那人“哦”了一声,伸手示意茂盛先生进了茶楼里的一间雅座。两人落座后,一个堂倌模样的人泡来两壶茶,各斟上一杯,唐茂盛见这堂倌手势生硬,不象跑堂之人,有点警觉起来,那人见状忙举起茶杯,说了一声“请”,一饮而尽。唐茂盛忙说:“我们吃开口饭(唱戏)的人不碰烟酒茶,王先生,你自己请。”见唐茂盛不喝茶,所谓的王先生马上凶相毕露,他“啪哧”一个响指,从内门冲出两个彪形大汉,一个一把拨牢唐茂盛的头发,使他仰头,另一个捏住他的鼻子,等唐茂盛透气时,王先生将一壶茶直接灌入唐茂盛的口中,然后一声”呼哨”四人扬长而去!唐茂盛一时懵了,反应过来后大喊一声:“是毒茶!啊!天理何在!公道何在!”唐茂盛跌跌撞撞地走出茶楼,一口气就走到了栖凫,他俯卧在溪边,不知漱了多少口,又喝了多少水,然后忍着咽喉的极烈疼痛连跌带爬地回到坡塘家中,3公里路整整走了两个钟头。

七,悲愤离世

唐茂盛回到家中,戴阿藕见后,惊恐万分,泪如珠下,忙去请医生前来医治,这时坡塘根本没有西医,只有请隔壁的王中医前来。王中医是坡塘乃至是四邻八乡最有名的中医师,他看了一下唐茂盛的喉咙说:“咽喉部红肿,声带发黑呈焦状,是极毒哑药所致,咽喉部的红肿我用清火解毒的药物慢慢调理,今后是否能发声,很难说了。”王医师开好了药方,匆匆离去。

半年下来,唐茂盛的咽喉已基本恢复正常,但嗓子完全哑了,甭说唱戏了,连话都说不出来了。这对一个靠嘴生活,靠嘴来实现自己深爱的艺术人生的人来说,真是比死都要难受。为治病配药,唐茂盛几乎耗尽了家财,为了生计,他在家门口摆了一个小摊,卖些竹筷及竹制品,收入甚微。茂盛嬷嬷(即戴阿藕,坡塘人对已有小孩妇女的尊称)削筷,赚些油盐钱补贴家用,但仍入不敷出,几个徒弟有时接济他们一些,但总是救急难救穷。又挨过了一年,茂盛先生由于不能说话,心中忧郁,常言道:心病难治,果然,茂盛先生的身体每况愈下,他终于又病到了,而且一病不起。躺在床上,茂盛先生不愿再看病服药,他的饮食也逐渐减少,他思绪万千,觉得社会太黑暗了,他痛恨日本鬼子,痛恨这个万恶的社会,他已没有活下去的决心了。

一开始在妻子和女儿的劝说下,还勉强吃一些粥,后来连粥都吃不进了。茂盛先生万念俱灰,痛心疾首,他知道自己时日已不长了,他叫妻子把所有的文稿都拿来,并拿来火盆,他将他多年编撰的文稿都尽数销毁,他望着跳动的火光,那在空中飞舞的片片纸灰,都是他的心血啊!他心碎了,苍白的脸上显出了万般的无奈,他欲哭无泪,悲愤欲绝。

年某日深夜,茂盛先生在妻子和女儿的守护下,咽下了最后一口气,含恨离世,终年仅50岁。绍兴莲花落创始人,一代宗师唐茂盛先生带着遗憾离开了人世!

茂盛先生是实在撑不下去了,他也不想死,他只要能再坚持6年,绍兴解放了,太阳终于冲破了黑暗,光芒万丈,照亮人间,但是他还是看不到了。

茂盛先生可以欣慰的是,他所未完成的事业已后继有人,发扬光大,枝茂叶盛。

这里还要交代一下的是,解放后,妻子戴阿藕和女儿唐月仙都加入了绍兴坡塘乡竹筷合作社,成了新中国的手工业工人,唐月仙也招女婿进门,年月仙生了个儿子,取名唐海良,现仍健在,住坡塘老街。

最后,笔者提一个建议,希望有关部门和各位有识之士,共同努力在山青水秀的坡塘村建一座唐茂盛先生的纪念馆,以慰先生。

傅滋培,浙江绍兴人,年9月出生。年7月参加工作。初中文化,从小酷爱文学。在绍兴市纺织机械厂,历任计划、统计、工会宣传、厂办文书等工作,现退休。

此公号不错,值得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lianhuaa.com/lhty/2141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莲花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