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又有人说,先有莲花池,后有北京城。要说莲花池比北京城古老我是相信的,因为她是数千年以前既已存在的自然景观。然而,对“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的说法我还有些疑问。从时间上看,潭柘寺始建于西晋,距今才多年历史,而北京城的历史,公认的都已经有多年了,甚至还有考古学家考证,北京城的鼻祖应该是共工时期的共工城,距今已余年,这个秘密目前还藏在密云水库水底。所以无论如何,北京城也比潭柘寺要古老得多,但为何会有“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之说呢?原来,在潭柘寺创建时,北京城还不叫这个名,而是叫幽州。真正设计建造北京城的是明成祖朱棣的大谋士姚广孝,他的设计灵感大多来源于潭柘寺,许多建筑借鉴了潭柘寺的风格。这么说来才让我信服。
这里,我不说潭柘寺,只说莲花池。
北京莲花池坐落于北京之西,位于北京新门户——北京西客站南侧。离我家很近,近得我可以听到她呼吸,闻得到她沁人的花香,看得到她荡漾的碧波,当夜深人静时,甚至可以听得到莲花仙子和藕郎的切切私语。
是的,这里自古就流传着花仙子和藕郎凄美的爱情故事。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一位美丽善良的天帝之女——莲花仙子,私偷了百草种子下凡人间,在湖边遇到英俊潇洒的人间小伙——藕郎,二人相亲相爱结成连理,过起了美满的人间夫妻生活。正当二人世界过得红红火火之时,被天帝发现了。天帝大发雷霆,派天兵天将捉拿莲花仙子。仙子只好躲到湖水里,临别时她将一颗由自己精气结成的宝珠交给藕郎。几天后藕郎被捉,天兵挥刀向他脖子砍来,这时藕郎咬破宝珠,吞进肚里。天兵连砍八十一刀,藕郎虽身首两节,但刀口处仍留下细细白丝,把头颈又连接起来,怎么也杀不死。天帝赐下法箍箍住藕郎脖子,投入湖中。藕郎沉入湖底后,不仅没有被淹死,而且竟落地生根,长出又白又嫩的藕来,法箍变成藕节。莲花仙子得知藕郎化成白藕后,自己便化成莲花。天帝见状忙下令挖掉它,可是挖到哪里莲花就开到哪里,白藕长到哪里,气得天帝只好收兵。从此白藕和莲花在湖里上安了家,他们年年将藕、莲子及祥和之花奉献给人间!
花仙子和藕郎人故事
这个远古的传说,更增加了莲花池的美妙和神秘,使人们在茶余饭后有了谈资,在游览美景时增添了些许美妙情趣。现实中的莲花池,也蕴藏着许多真实的故事。数千年前,莲花池就是一处水源地,从地底下涌出的泉水日夜流淌在幽州大地,形成一条清澈见底的河流——莲花河。曾记何时,有多少南征北战的将士和战马,饮马莲花河,现在矗立在莲花湖畔奋蹄的战马雕塑,不正是对历史的写照吗?又有多少南来北往的百姓,沿河而居,繁衍生息,并发展成今天这样一个拥有近万人口的大都市。莲花池是北京的生命之源,是北京城的发祥地,被称作北京的摇篮,一点不为过。
莲花池的兴盛还应归功于金代第四位皇帝海陵王完颜亮。他登上皇位不久便说服群臣迁都燕京,在京城各处尤其是莲花池遍植莲花,以求长治久安、长命百岁。莲花池自此而名噪天下。但是,随着人口的增加,气候的变化,莲花池的泉水渐渐下沉,莲花河的水源也渐渐断流、干涸、消失。到了近代,辛亥革命志士、军阀、张作霖拜把兄弟井岳秀,于年春,引水源、辟湖池、建茅亭、架木桥、种莲藕,四周种植柳树,置石桌、石凳、游船,供市民休闲纳凉。新中国成立后改称莲花池公园,增建喷泉、假山等。“文革”初期,挖掉池中莲花改成养鱼池,园中设施尽遭破坏,莲花池遭受劫难。之后莲花池几乎成为野湖,湖中野生芦苇茂密,随即又成为北京烤鸭——填鸭的生产基地。年北京市政府斥资复建莲花池,增设各种游乐设施,还湖于民。
现在的莲花池,占地数百亩,湖水荡漾,莲花满池。公园内春有牡丹,夏有莲花,秋有月季,冬有庙会。每天清晨,这里就聚集着附近的居民,或漫步于湖畔,或高歌于亭榭,或舞动于广场,或太极于林中,或流连于花丛之中扑捉精彩,或歇息于长椅短凳,自得其乐,自由自在,好不安逸。
莲花池见证了北京城的兴衰,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兴衰。今天漫步在莲花池畔的人们,你心中是否也激荡起了涟漪呢?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lianhuaa.com/lhty/213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