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朱炳荣
清朝嘉兴知府许瑶光组合南湖周围的景观成为南湖八景:南湖烟雨、东塔朝暾、茶禅夕照、杉闸风帆、汉塘春桑、禾墩秋稼、韭溪明月、瓶山积雪。每一景配写一首诗。
其中《茶禅夕照》诗曰:“西丽桥波洗暮钟,江天倒浸落霞红。茶禅寺外湾湾水,霜叶芦花一钓蓬。”
“茶禅夕照”说的就是三塔茶禅寺美景。那么,“茶禅夕照”是怎么个来历?还得从龙渊寺说起。
许瑶光诗《茶禅夕照》
茶禅寺寻历史渊源
茶禅寺历史上先后有许多名称,先后称龙渊寺、保安禅院、景德寺、景德禅寺、茶禅寺,其实就是一个寺,也叫三塔寺。
唐贞观年间,白龙潭被填平,建三塔以镇三条白龙后,附近民众集资建造了一所佛寺,初名“龙渊寺”,以龙维护佛寺之意。五代十国吴越国时,赐名为“保安禅院”。
北宋景德年间(~),敕天下郡县之佛寺名称一律改为“景德寺”,三塔龙渊寺改称“景德寺”。北宋宣和三年(),寺毁于方腊起义。
南宋建炎三年(),嘉兴县令陈少卿向朝廷奏报,拟恢复景德寺,朝廷批准重建了景德寺,有寺门、天王殿、大雄宝殿等建筑。
元世祖至元年间(~),寺住持僧增置良田,并建立寺院规章。元顺帝至元五年(),僧云海宽公来寺任住持,发现殿宇损坏严重,将历年田租收入加上劝募得款近一万缗,建大雄宝殿。
经五六年整修,于元顺帝至正五年(),在原址上扩建了景德寺。大雄宝殿高八丈六尺,深广亦称之。殿中设释迦牟尼佛座像,两侧为罗汉像,佛座背后为观世观音像;大殿之东西两庑,则为天神像。殿宇高大敞宽,金碧辉煌。
明洪武十五年(),景德寺被定为佛教禅宗之禅寺,始称“景德禅寺”。永乐初年(~),住持僧真行建造了观音殿,设观音菩萨像座,并将唐画家吴道子所绘“观音大士像”刻石嵌于壁间。同时建造了山门、方丈室、两座走廊、钟楼和藏经阁。铸铜钟两只,一置于钟楼,重四千斤,一置于大殿。
此为景德禅寺的全盛时期,嘉兴及邻近各地信众来寺烧香礼佛者,络绎不绝。尤以农历二月十九和六月十九这两日“观音菩萨诞辰”为最盛。弘治年间(~),郡守佟珍又修葺了三塔和两座大殿。
明万历十九年(),僧真讲建造“大乘堂”于大殿之右。明万历三十九年(),僧通理又重修了观音殿,殿内观音像下垒石台高五六尺,台上凿莲花千朵于巨石上,号称“千花台”。据说观音菩萨数次显灵,景德禅寺从此香火大盛。明天启四年(),又重修了天王殿。明末,清军入侵江南,景德禅寺受到了很大的破坏。
顺治初年(~),僧恒修募款修葺了钟楼。康熙十六年(),嘉兴人钱江捐资修葺了“大乘堂”。
秦敏树《茶禅夕照图》石刻
苏氏东坡与煮茶亭
三塔景德寺之东禅堂,有个煮茶亭,是后人为纪念苏东坡三次来景德寺煮茶而建的。据嘉庆《嘉兴府志》记载:煮茶亭“在县西景德寺之东禅堂,宋苏学士轼三过嘉禾汲水煮茶处,后人建亭识之,遗址尚存”。
与湖州杭州相比,苏东坡与嘉兴的关系不是太密切,他当过湖州太守,又先后担任过杭州的通判和太守,而在嘉兴则没有任职记录。嘉兴位于苏杭之间,在宋代称“秀州”,是大运河上的重要城市,也是运河航运的必经之地。
因此,在嘉兴一直流传苏东坡曾“三过嘉禾”。
第一次是宋熙宁六年(年),“是年苏轼任杭州通判,运司又差苏轼往润州(今镇江),道出秀州”。
第二次在元丰二年(年),“三月自徐州知湖州,四月二十九日到湖州任”,苏轼在赴湖州上任时又过嘉兴。
第三次在元祐四年(年),“知杭州。七月三日到杭州任”时路过嘉兴。
这三次,苏东坡都到过景德寺,与长老煮茶论道,后人在景德寺建了煮茶亭,以纪念苏东坡。
苏东坡到嘉兴,不仅仅在景德寺一处煮茶论道,还到过本觉寺,与方丈文长老煮茶共话。后人在本觉寺茶话处,建了“东坡煮茶亭”。苏东坡也到过真如寺,煮雪烹茶,后人建了“苏东坡煮雪亭”。苏东坡与文长老在壕股塔饮茶,后人在壕股塔建了“东坡煮茶亭”。苏东坡还到过鸳湖湖心饮过茶,在湖心岛建了“东坡煮茶亭”。
以上是历代嘉兴人津津乐道的苏东坡“三过嘉禾”的时间。实际上,苏轼经过嘉兴绝不仅三次。例如,熙宁七年(),苏轼从杭州移任高密时,“与刘孝叔俱至松江,夜半月出,置酒垂虹亭上”。这里的松江,是指嘉兴北面的吴江,垂虹亭就在吴江运河纤道的长桥上,从杭州到吴江必定要经过嘉兴。
元祐六年(),“是年苏轼在杭州任,被召赴阙,以寒食节离开杭州”。从杭州到汴梁,当然又要经过嘉兴。可能这两次苏轼在嘉兴没有作多长时间停留。
当年苏轼路过嘉兴,不仅在三塔景德寺煮茶论道,还在寺院墙壁上题过《过景德禅院画竹子壁因题一绝》诗:“闻说神仙郭恕先,醉中狂笔势澜翻。百年寥落何人在,只有华亭李景元。”
茶禅寺图(郁奇明提供)
乾隆帝题额茶禅寺
据光绪《嘉兴府志》记载,乾隆皇帝六次南巡,六次都驾临烟雨楼和三塔景德寺。
第一次南巡,“乾隆十六年()二月,高宗纯皇帝南巡,自苏州府吴江县南斗圩大营启,銮至嘉兴府秀水县北教场大营,驻跸。
次日,銮经嘉兴府城,幸烟雨楼三塔,至桐乡石门镇。”
第二次南巡,“……启銮经嘉兴府城,幸烟雨楼三塔寺,至桐乡县石门镇大营。”
第三次南巡,“……启銮经嘉兴府城,幸烟雨楼茶禅寺,谨案三塔寺,是年赐名茶禅……三月回銮过嘉兴,复幸烟雨楼,驻跸吉庆寺大营。”
第四次南巡,“……启銮经嘉兴府城,幸烟雨楼茶禅寺……是月,自杭州回銮至嘉兴复幸烟雨楼,驻跸北教场大营。”
第五次南巡,“……启銮过嘉兴府城,幸烟雨楼茶禅寺……三月自杭州回銮过嘉兴,驻跸如前。”
第六次南巡,“……启銮过嘉兴府城,幸烟雨楼茶禅寺,至桐乡石门镇大营,驻跸。次日,启銮幸海宁,是月,自杭州回銮过嘉兴。”
乾隆皇帝第三次南巡,在三塔寺,与寺内高僧品茶说禅,第二年赐名“茶禅寺”,取东坡三过烹茶之意。并作诗《三塔寺赐名茶禅寺因题句》,诗云:“积土筑招提,千秋镇秀溪。予思仍旧贯,僧吁锡新题。偈忆赵州举,茶经玉局携。登舟语首座,付尔好幽栖。”
之后南巡,每次仍驾临茶禅寺,可见乾隆对该寺的兴趣和厚爱。从此,茶禅寺成为嘉兴的一处著名寺院和一方名胜,不仅四方信众来此烧香拜佛,亦是禾城各界人士郊游歇足品茗的好地方,名扬四方。
近代茶禅寺之内景
民国时期和年嘉兴解放初期,人们看到的三塔茶禅寺格局,虽不如明清时期的宏敞,但古风犹存。
茶禅寺南、北进深约70米,东西宽约45米。东西南三面有围墙,茶禅寺大雄宝殿坐北朝南,中央有佛台,上置一朱漆玻璃佛龛,供奉木雕观世音菩萨;殿内木鱼、铜磬等法器齐全,殿内西侧供放着一条白坯木船模型,约二米多长,雕刻甚细,仿本地农船模样,据说供观世音菩萨出巡时使用。
大殿走廊墙壁嵌有两块石碑:一是唐吴道子的白描观世音大士像刻石,一块是金刚经石刻(现均移置揽秀园内)。殿内屋角东有大钟一口,西有大鼓。
大殿东面一殿是蚕花殿,内祀有“蚕花娘娘”,每年腊月十二日为其忌日,此日附近蚕农来寺祭祀蚕神,举行一系列祭祀活动。
每年三月十六日,正是春暖花开时节,传说是蚕花娘娘的生日,三塔塘上会举行踏白船。届时先集中于茶禅寺前祭祀蚕神,然后进行赛船,赛事结束后也在寺前谢神聚餐。
观音殿西侧是龙王殿,供奉着龙王神,其建筑小于观音殿。在观音殿与龙王殿之间,有一间两层楼的建筑,楼上是当家老和尚的寝室,楼下是接待茶聚室,北有一小门,通殿后空地。
每座殿都是约四米长为一间,共有三间,为一整体,计有12米左右;进深,按屋顶横梁有11根(称11橹)计,约有12米左右;高约12米左右的人字形屋顶,盖有本地土瓦,屋顶及屋檐上,四角没有翘得很高的檐角。
大殿内有供桌,供桌为凹形,供桌中间为香炉,两边插有蜡烛。三座殿前,有东西长约40米、宽约12米的平台。平台上放置塔形的铸铁大香炉,天鼎身铸有“茶禅寺”三个大字。平台向下三步台阶,是用长方形块石铺成,向南延伸到茶禅寺山门。
南有三座大殿的山门。从东到西依次为蚕花殿山门、观音殿山门、龙王殿山门,都是小三间的山门,每间以三米一间,三间约九米长。山门人字形屋顶,宽约五米,高约四米。观音殿山门屋内,朝南有弥陀菩萨,朝北有弥勒菩萨,四周有四大金刚。
进出茶禅寺,都从中间观音殿山门出入。茶禅寺内,当家老和尚的寝室楼前南平台下,有一座小三间的平屋,坐西朝东,是寺内用餐的地方。其中北一间是烧饭间,两间是吃饭间。
茶禅寺西至三塔湾,有小凉亭,边有围墙。围墙北侧处在龙王殿前。南平台下,有三开间的平房,略比观音殿山门大。也是坐西朝东,北一间是寺内小和尚的寝室,中间是茶禅寺历年当家老和尚圆寂后摆设灵位的祠堂。最南一间,是坐关和尚禅林的闭关修行室。龙王殿前庭院内,种有四株大的枫檀树,两株在殿前南平台下,两株在山门内两边,茶禅寺南围墙外、山门两侧,种有黄榉树。
茶禅寺后,辟有茶圃、竹林,也栽植桃树;池塘有荷花。桃树以碧桃为主,春日桃花盛开,红霞一片;清代至民国初期,到茶禅寺看碧桃,成为禾城人春时一项乐事。
解放初,原住持明荣师傅带领几个和尚去了东塔寺,茶禅寺内只有陈熙正老和尚、周年春小和尚。年,周年春9岁,拜老和尚陈熙正为师,法号智慧,分管寺内杂务,并跟师父诵经。寺内和尚都穿灰色禅衣,青灰色布鞋或蒲鞋,只有方丈和住持才穿橘黄色禅衣。老和尚陈熙正于年5月病故,时年64岁。
茶禅寺最后的小和尚周年春,在料理好师傅的后事后,由县民政局和佛教协会安排下乡,落户在嘉北公社三塔大队第二生产队劳动,住在岳王祠破旧的厢房里,为了生活,还养了四头猪和六只鸡。
年,茶禅寺改为农耕中学校舍。年下半年,革委会在此开办了五七干校制药厂。
年,为建水泥厂,茶禅寺全部拆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