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大普奔!
8月7日,记者从省发改委获悉,国家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利用设施建设专项年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已下达我省,8个建设项目共获得万元中央投资资金。
这8个项目分别是:宝丰县清凉寺汝官窑遗址保护利用设施建设项目、河南石漫滩国家森林公园官平院景区保护利用设施建设项目、滑县道口镇保护利用设施建设项目、新乡市潞简王墓文物保护设施建设项目、商丘四平调保护利用设施建设项目、周口市太康道情艺术中心建设项目、驻马店确山县竹沟镇和新蔡县毛氏济世堂脱骨疽疗法传统医药炮制建设项目。
省发改委要求,各地发改部门要在当地政府领导下,会同有关部门切实做好牵头组织和综合协调工作,加快项目前期工作,统筹配置资源,确保年底前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完成率达到80%以上。
清凉寺汝官窑址宋元时期一处规模较大的汝瓷官窑遗址。分布于河南宝丰县大营镇清凉寺村内及村南台地,总面积超过一百万平方米。分布范围之广,为河南瓷窑址所罕见。其中心区域在村内的中北部,烧造的御用瓷器以天青色釉为主。汝宫窑在中国古代陶瓷发展史特别是对于两宋官窑瓷系的发展,起承前启后的作用。
石漫滩国家森林公园石漫滩国家森林公园位于河南省舞钢市,对外交通十分便利。始建于年,景区山峰叠翠、草木送香、群山环抱、水映青山,于年被批准为首批国家水利风景区。公园以龙泉湖景区为轴心,以九头崖、天池景区为两翼,沿二郎山、马鞍山、五峰山、螃背山、旗山、九洲等景区而汇成的四条旅游线辐射四周。建成集山青、水秀、洞奇、石美为一体的休闲观光旅游胜地,把舞钢市建成集山、水、林、城、游为一体的工业旅游城市。园内山深林密、湖水荡漾、峰奇石怪、溶洞传仙、峭崖泻瀑、云海雾山、百鸟峥嵘,美不胜收,有“北国小江南”之誉。
道口古镇道口古镇是有多年历史的文明古镇,傍运河而建,因运河而兴,明清时期交通发达,商贸繁荣,因“日进斗金”而有“小天津”之美誉。古镇范围内至今保存着隋唐大运河(永济渠)滑县段、大王庙等名胜古迹,完整保存着清代商贸街巷(顺河街等)和许多清代的商铺、住宅院落,如“道口烧鸡义兴张老铺”、“同和裕老票号”等,共有老房舍多间。
潞简王墓潞简王墓坐落在河南省新乡市北郊13公里处的凤凰山(系太行山余脉)南麓,依山据岭,四周泉壑幽深,时人称其为“头枕凤凰山、脚登老龙潭,左手揣着金灯寺,右手托着峙儿山”,景色十分秀丽宜人,是中国目前保存现状最好,占地面积最大的一座明代藩王陵墓。墓主潞简王朱翊镠,是明太祖朱元璋九世孙,明穆宗朱载垕第四子,明神宗朱翊钧(万历皇帝)唯一同一母弟。其陵墓建成于万历四十三年(年),完全仿照万历皇帝在北京的定陵。现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被誉为“中原定陵”。
四平调四平调由豫东花鼓演变而成,后经过挖掘整理,吸收评剧、京剧、豫剧等的腔调发展而成,逐渐完善形成了其特有的唱腔及表演风格。为花鼓曲调配乐,以六棱高胡作为领弦乐器,以梆子戏的打击乐器烘托气氛,取花鼓戏唱腔“四平八稳”之意,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贴近百姓生活的地方剧种。
太康道情艺术保护中心太康道情艺术保护传承中心是保护传承发展太康道情剧种的唯一保护机构,该中心前身是太康道情剧团,成立于年,始终坚持“两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不断转变思想观念,深化内部改革,打造精品剧目,提高演出质量,树立道情形象,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常年活跃在豫、皖、鲁等广大农村,深受群众喜爱。多次参加国家、省、市戏剧大赛,荣获多项大奖,得到专家的一致好评,曾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年被河南省评为文化先进集体,具有“天下第一团”之美称。
竹沟镇竹沟位于确山县城西30公里处,是共产党民主革命时期的一块重要根据地,具有光荣的革命斗争史。年党在这里就建立了基层组织,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创建了红军游击队。抗日战争爆发后,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第八团队。年2月,党中央派彭雪枫来竹沟主持工作。同年6月,中共河南省委由开封迁到竹沟。年党的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成立以刘少奇为书记的中共中央中原局,刘少奇、李先念等同志从延安先后来到竹沟,开展敌后游击战争,使竹沟很快成为我党在中原地区发展的重要阵地和战略支撑点。竹沟又是中原地区的革命摇篮,我党在这里通过举办培训班和教导队等形成,培养了大批党政军干部和其他骨干力量。新四军二师、四师和五师的基干队伍都是从这里出发的。竹沟的重大革命作用,引起了国民党顽固派的极端仇恨,年11月11日,国民党反共势力以重兵突袭竹沟,军民奋起反击,终因敌众我寡,被迫撤离,敌人惨杀军民多人,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确山惨案”。此后,竹沟军民在党的领导下,继续坚持斗争,直到取得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素有“小延安”之称的竹沟,从这里先后走出了两任国家主席,4位副国级领导,60多位省部级领导,多位将军,有多位同志成长为地、市、师级以上领导干部。
毛氏济世堂毛氏济世堂脱骨疽症疗法,始于清未,已有上百年历史,至今已历五代。创始人被韩氏后人尊称“老韩先儿”,曾在清宫中任职,跟随御医习得诊脉问疾医术,清朝覆亡后回乡亦医亦农,被当地人誉为“韩神仙”。老韩先儿生前将医术传给了义女和女婿。女婿毛羽君开办药铺,坐堂行医,取堂号毛氏济世堂。
来源:河南日报
投票请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lianhuaa.com/lhxw/235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