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辉灿烂,银河迢迢,七月初七这一日,牛郎织女在鹊桥上相会,这美好的传说成为了人们心中永恒的爱的象征。然而,在遥远的古代,七夕节的爱情内涵并未如今日般浓郁。那时,七夕的主要习俗是女子乞巧,即向织女星祈求智慧与巧思。因此,七夕节又被称为“女儿节”或“乞巧节”。在这一节日中,丰富多彩且充满趣味的民俗活动层出不穷,而植物在其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在遥远的古代,七夕节来临之际,女子们会进行一项特别的庆祝活动——染指甲。她们会在七月七日的清晨精心装扮,前往牛郎庙烧香祈福。此时,你会发现东家女儿们的指甲都被染得如同盛开的花朵般鲜艳。在那个没有工业指甲油的时代,她们主要依靠植物染料来为指甲增添色彩,其中,凤仙花便是最常用的染料之一。凤仙花,这一年生草本植物,以其独特的染色效果,成为了古代女子七夕染指甲的首选。凤仙花,这一年生草本植物,属于凤仙花科凤仙花属,又被称为指甲花或女儿花。其花朵绽放时,犹如百鸟之王凤凰般在绿叶丛中展翅翱翔,因此又得名“金凤花”。在中国,传统的凤仙花品种繁多,包括单瓣、重瓣、蔷薇型、石竹型和茶花型等,清代《凤仙谱》中更是记载了多达余种。这些凤仙花不仅形态各异,花色同样丰富多彩,涵盖了红、粉、白等多种色彩。
民间流传着一种说法,即在七夕节染红指甲能够提升劳动效率,让双手在干活时更加利落自如,同时也能让双手在制作女红时更加靓丽动人。古人的染甲方法颇为讲究:他们首先采摘新鲜的凤仙花,混合白矾进行捣烂,然后用蒜擦拭指甲以去除油脂,最后将花泥敷在指甲上,静待一夜。这样,指甲便会被染成深红色,如同盛开的花朵般鲜艳夺目。元代陆琇卿的《醉花阴》中便生动描绘了这一过程:“曲阑凤子花开后,捣入金盆瘦。银甲暂教除,染上春纤,一夜深红透。”古代女子在七夕佳节有着独特的洗头习俗,她们通常会选用木槿叶作为清洁之用。这一传统至今仍在浙江舟山、宁波等地得以保留。据明嘉靖《镇海县志》记载,七夕时,妇女们会用槿叶汁(即温水浸泡木槿叶)来洗头,同时庭院中还会摆上瓜果,以此乞求巧思妙想。晚清诗人戈鲲化在描绘七夕的诗句中也提到了这一习俗:“活水新煎槿树叶,家家料理洗头盆。”这里的“槿叶”,即指木槿的叶子。木槿花,这一绚丽多彩的花卉,以其白色、粉红、紫色等多种色彩令人倾心。因其花型酷似喇叭,木槿又被赋予了喇叭花的别名。同时,木槿的株型优雅,花色斑斓,使其成为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花木之一。值得一提的是,木槿的叶片中含有皂苷成分,这种成分具有一定的清洁功效。古人常采撷新鲜的木槿叶,经过搓揉、过滤等步骤,便能得到一种具有黏性的汁液,这种汁液被广泛应用于日常清洁中。七夕佳节之际,这一习俗更是被赋予了神圣的寓意,古人们认为,在这特殊的日子里取来的泉水或河水,如同取自银河的圣水,拥有着洁净的力量。在古代,素馨因其芬芳的香气和醒脑提神的功效,被广东人视为避暑的良方,深受喜爱。在民国之前的广州,素馨更是被誉为“市花”。每当夏日来临,广州西关的十里花田便被素馨装点得如诗如画,而五羊门南岸的花贩则用船只载着素馨进城,形成了一道独特的“花渡头”景观。“花”因此成为了广州人对素馨的专属称谓。其别名亦为大花茉莉,绽放时花朵洁白而细碎,散发着浓烈的香气,却又带着一丝清寒的韵味,深得中国人喜爱。自宋代起,素馨便成为制作香品与化妆品的重要原料。在广州的七夕节庆中,素馨也占有一席之地。人们不仅将花朵编织成头饰,还会将大量的素馨花穿成串、缀成球,甚至绕成灯笼。古诗中描绘的“花瓜小向庭中设,素馨织得灯如雪”以及“粤中素馨灯,天下之至艳者”等诗句,便是对七夕挂素馨灯的生动写照。
明朝时,素馨花艇的制作盛极一时。这些花艇设计精美,通常采用尾部翘起的“高尾艇”造型,并在船上挂满洁白的素馨灯。此外,船体还会用无数素馨花串成的长流苏进行装饰。七夕节时乘船夜游,四周尽是雪光花影,香气四溢,仿佛置身于银河仙境之中。七夕时节,莲花盛开,这一自然美景也融入了七夕的民俗活动之中。随着七夕在宋代的发展,其娱乐性日益增强,不仅成为女性的专属节日,更吸引了儿童的广泛参与。据周密描述,那时的小儿女们多穿着荷叶半臂,手持荷叶,模仿摩侯罗的装扮。摩侯罗,作为七夕的吉祥物,相传为佛祖释迦牟尼的聪颖儿子,在佛的十大弟子中位列第一。因此,宋代人们制作了各种形态的摩侯罗土偶泥人、蜡像,甚至金偶,用以祭祀牛郎星和织女星。在七夕这天,孩子们身披莲衣,手执莲叶,装扮成摩侯罗的模样,以此祈求吉祥与智慧。荷花,又称芙蓉、芙蕖,被誉为“花中之王”。这种被誉为高洁优雅象征的中国十大名花之一,自古便是文人墨客争相歌咏与描绘的对象。其花朵硕大、色彩鲜艳,翠绿的叶片如同翠盖般漂浮在碧波之上,同时散发出迷人的清香,使得荷花成为了极富观赏价值的植物。女儿们乞巧望月,眷侣们相约今宵,此刻一切都散发着最美好的气息。在这七夕佳节之际,仙湖植物园也为大家送上最真挚的祝福,愿每位朋友都能遇见心仪的良人,深情厚意,不负韶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