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莲花 > 莲花体验 > 正文 > 正文

我ldquo看rdquo太原莲花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1/9/29 15:17:14
“快来买是快来挑,我这枣儿是核核小,大枣儿是小核子,小枣儿是没核子。”太原人对这段吆喝可谓是耳熟能详,这是太原莲花落《卖花生》中的一段经典叫卖。儿时伙伴们聚在一起时,总是免不了被大人要求表演节目,有的唱歌跳舞,有的背诵古诗,而令我印象最深、最难以忘怀的,是一个小女孩表演的莲花落。个子小小皮肤黝黑的她操着一口太原话,摇头晃脑地将卖枣老大爷模仿得惟妙惟肖,逗得大家嘎嘎直乐。随着时间的推移,对太原莲花落的热爱与日俱增,遗憾的是在文化娱乐活动丰富的今天,因为诸多因素,太原莲花落却显得有些落寞。于是,我想用自己所学的语言学专业知识,让大家从另外一个角度了解太原莲花落的独特魅力,使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更多的人了解、喜爱。

莲花落是起源于佛教的古老民间说唱艺术。为了宣传佛经,僧侣不仅会在寺庙开坛说法,也常常在民间集会中用这种方式宣讲教义,其主要目的是劝人向善和化缘募捐。根据《山西曲艺史料》记载,“道光年间,河南水灾,逃到山西文水、交城一带一批难民,他们把形成曲艺形式的莲花落传入文水”,由此这种曲艺形式在三晋大地生根发芽。后来,演唱“晋中落子”的老艺人李莲根逃荒到太原的晋源区,将这种艺术形式带到了太原。

20世纪60年代,太原市著名相声演员曹强经多方打听找到了李莲根老师拜师学艺。经过多年的创作探索,曹强的莲花落逐渐从“晋中落子”这种曲调单一的演唱形式中脱离出来,形成了“韵诵与徒歌相交融,普通话与方言相结合,句式结构多变”的独特艺术风格。年其处女作《三进太原》问世后反响空前,标志着太原莲花落的诞生。太原莲花落作为太原市的地方曲艺品种,曾在年入选第三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上世纪80年代,太原莲花落达到了其艺术生命的巅峰,无论是在街头巷尾的商铺里,还是广播电视里,处处都有莲花落的声音,甚至普通群众也能张口来几句。

想必读到这里大家对太原莲花落的前世今生也有了初步的了解,这时大家可能会好奇,这与我的专业又有什么相关呢?且听我道来。太原莲花落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大的艺术成就,在群众中广为流传,不仅是因为其独特的唱腔和亲切的方言韵律,更重要的是因其借鉴了相声中“抖包袱”的表演技巧,形成了幽默诙谐的表演风格而为群众所喜闻乐见。既然这是一门语言的艺术,那当然离不开语言学了。通俗地来讲,太原莲花落中的喜剧手段“铺陈、反转”对应到语言学中,正是为观众创立一个语境,猜想观众对演员所表达的内容产生怎样的预设,再运用预设的可撤销性、公知性、合适性等特点,将观众的预设打破,从而产生偏差制造笑料。“预设”这一概念最早于年由德国哲学家弗雷格提出,后被语言学家广泛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lianhuaa.com/lhty/2320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莲花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