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一座城市公园,冀望其成为城市生活的有机载体,随着城市的演变而“不断进化和繁荣”,并最终成为城市记忆和标识的一部分,是每个公园设计者、建造者和管理者的终极目标,其中最核心的便是确立公园的文化定位、制定公园的文化表达策略。研究目标 深圳市莲花山公园地处深圳市中心区,面积约hm2,是该市最大的城市公园之一,年由世界著名建筑大师黑川纪章进行概念规划,年由美国SWA设计公司和深圳市北林苑景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编制完成总体规划。规划定位于“保存、恢复、创造生物多样性的自然生态环境,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营造具有郊野性质的生态公园”;按照“生态优先尊重自然、布局合理以人为本、地方特色内涵突出”的原则,为市民打造出一座能观察和体验自然或近自然生态系统功能的“活的博物馆”。 十余年来,莲花山公园按照总体规划推进着各项建设内容,基本达成了既定的规划目标,成为一座保育有据、生境自然、初具特色的自然型城市公园,并于年被住建部评为国家重点公园。如今,怎样在一个已经完成了初始规划要素的平台上,将公园推入世界级公园的发展演进轨道,是摆在公园建设决策者面前的紧迫课题。策略鉴析 笔者认为:塑铸莲花山公园的文化之魂才是打开晋级之门的钥匙,而只有制定恰当的文化表达策略才能搭建起步步前行的台阶。策略之一:寻定独有的文化识别特征 一座城市公园之所以能有别于其他公园,就在于其具有的那些独一无二的特点。而文化的特质,通常成为该公园唯一的身份认证密码。提到“都市里的自然乐土”,人们一定会想到纽约中央公园;东洋习俗“樱花祭”必然是和东京上野公园联系在一起的。那么,莲花山公园有什么呢?从自然文化属性和人文文化属性两个方面都可以找到答案。自然要素的文化属性——市花文化
根据“一园一花”的定位,深圳市的每一座市属城市公园都有一个对应的花卉(植物)品牌。莲花山公园的特色花卉被确定为簕杜鹃花。这座位于城市中心区的市政公园被规划嵌入了这座城市的市花主题,其中能够被想象和延伸的文化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人文要素的文化属性——纪念文化 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也是深圳这座改革开放先锋城市的圈定者和推进者。屹立于主峰灯旗岭山顶的全世界第一座室外小平雕塑,赋予了莲花山公园成为“纪念性文化公园”独有的名牌效应,而纪念文化恰是世界名园文化内涵的重要成分。如纽约中央公园有披头士巨星约翰·列侬园、伦敦海德公园安放着平民王妃戴安娜纪念像、东京上野公园的镇园之神是日本维新巨匠西乡隆盛等等。莲花山公园作为纪念邓小平功绩、记录改革开放成果的载体具有不可替代性。策略之二:制定持久的文化培植规划 公园的文化气质和品位不可能一蹴而就,而需要经年的建立与培育。文化本身具有叠加性和内在演化规律,只有施以“宛如天成,实为人作”的引导,才能渐渐展现出厚重的年代积淀效果。 对莲花山公园而言,可通过持续打造“市花节”绘制出簕杜鹃文化的篇章。具体如:制定市花的年度及长期展出计划,确定各不相同但又相互关联的展示主题,逐年丰富展览形式,开展诸如花卉笔会、花艺诗台等衍生花艺活动等,规划建造一系列簕杜鹃主题的硬质景观精品等。这些都会在公园里强化市花文化的氛围。 在纪念文化方面则更有创新的空间:在“小平园”和“改革开放30周年纪念园”的基础上,可策划“特区改革功勋(群英)谱”概念,即无论是领导者,抑或是普通人,只要你对这座城市有过贡献,就应该让深圳的后来者铭记。还可以在深圳建市的整数年份,继续筑建“深圳改革开放50周年、周年大事记园”。 假以时日,莲花山公园必将成为见证这座城市生长的“活的博物馆”和记录社会变革的“留声机”——一座有生命的城市公园。策略之三:提炼典型的人文活动内容 以往公园文化建设的意义多是表述人文的“过去式”和“被动式”,其实这忽略了公园里任何人和事物都可以成为公园文化的特定表达,尤其是当某种活动已成为一种集体的表现时。城市公园里的自然美景固然是吸引游客的最好理由,但已然不是唯一的理由。人,每一个来到公园里的生动个体,本身也能够成为鲜活的被观赏的对象。观看其他同类个体在公园里的行为足以成为你进入公园的理由。如:樱花盛开的四月,东京人会选择邀朋唤友去公园,不是看完即走,而是在花下铺席搭棚、通宵达旦地围坐、咏诗吟曲,体会花开花落的意境。许多游客到上野公园参加“樱花节”,赏花只为其一,看东京人如何过节更能代表樱花文化的内涵。 莲花山公园在建园之初就明确了“风筝大草坪”的概念。每到节假日,公园广阔的草坪上,千人拥坐、百筝竞翔。公园规划者有意识策划的“芳草竞鸢”已经成为和莲花山公园画等号的文化符号,这项“放风筝”和“看放风筝的人”的人文活动已经融入深圳人的血液中。 梳理莲花山公园的各种活动类型,可以发现其中已具备深圳地标性潜在基因的人文活动雏形。作为公园建设者,应该有意识地选择这些经过时间历练的、反映深圳城市特质的活动加以培育和塑建。如“爸妈相亲角”就极具移民城市的特色:孩子只身来到深圳闯荡,缺少同学网乡亲群,忙于工作疏于社交,爸妈探亲便自担相亲责任。小小的相亲角落静静地占据公园一隅十几年,不知道成就了多少姻缘。策略之四:引建新式的公园文化项目 莲花山公园地处的城市中心区也是深圳的文化中心区,分布着包括市音乐厅、市图书馆、市城市规划馆等多座市级文化建筑,其中深圳书城西广场已经成为颇具规模的户外文化广场。公园应该积极地融入其间,引建利用公园环境与周边文化活动形式互补的艺术活动类型,逐渐形成一个以莲花山公园为基核的泛文化圈。 莲花山公园可以充分利用山形草坡和森林树屏的特点,规划建设一个草地剧场,选择每年的特区成立纪念日举办露天电影节,放映有关深圳人和事的风光片、纪录片和故事片等,也可邀请名家名团举办草地主题音乐会,将之逐渐培育成一个普通人参与的、具有独特地标性的高雅文化活动场所。 只有塑造具有新文化特色、参与性强的市民文化活动空间,才能完成“公园+深圳人”的完美融合,形成“要看深圳人,就到莲花山”的“最”深圳气质。策略之五:创意新颖的文化读取方式 有了参与,文化才有存在的价值,才有演进的活力。设计具有吸引力的研读文化景观方式,应该成为公园规划者的必修课。 主打纪念文化的莲花山公园,可以参照美国波士顿市的做法,将有关纪念性的景点用地面红色标记线联结起来,有意识地引导游客在园中自主性地展开“纪念之旅”;甚至可以将中心区内有关改革开放的纪念性建筑或景观都用这根红丝带串联在一起,拓展这座城市纪念性景观的观赏范围;还可以将公园园路命名体系设定为以改革开放名人录的形式,同时配合塑像或文字介绍等表现方法。 另外,借助现代科技手法,立体呈现文化景观,可以加深现场感受。例如,可以将记录主要文化景点和文化活动的影像,如相亲角、山顶纪念广场、草地音乐会和簕杜鹃节等,利用wifi全覆盖和 “园的最低层次为适人即宜人,最高层次为可人即乐居”,这是中国古典造园名著《园冶》中对“园”的等级的诠释。它从中国人的审美角度,对“园”的发展方向给出了指引,即高层级的园林应该是实用性和艺术性的结合体,而所谓艺术性便是各类文化景观的综合表现。 深圳的城市建设目标是“传承岭南文化,打造宜居生态城市”。公园是城市主要的生态元素,也是城市的文化细胞,二者的有机结合就是公园建设的终极目标。只有掌握了一个公园的文化表达策略,才能最终完成从公园到名园的蜕变。 本文选自《文化造园》书籍,略有删节,欢迎转发分享。文章版权所有,若需转载,请来电联系。欢迎点击 官方网址: 邮件 客服-- 公司总机:-ape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