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莲花 > 莲花历史 > 正文 > 正文

旧闻新说这次翻车的是美女教授杨雨,躺枪的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4/12/26 15:31:13
北京中科专家 http://www.pfzhiliao.com/

我是向来对论文畏而远之的,更谈不上有多少学术水平,然而近来却颇有些犯考据癖,汲汲于辨伪打假,真的是“其可怪也欤”,莫不是到了一定年纪身上不自觉地会起一定变化?

闲话且住,昨日偶然刷到过气文化节目《中华好诗词》视频片段,发现其中竟也有近年来借一系列文化节目走红的北大中文硕士、《诗刊》编辑部副主任彭敏,好奇之余自然就点进去看了。这一看,新换的氪金狗眼又废了。

其实对于《中华好诗词》,与人闲聊曾偶有及之,多将其与《中国诗词大会》相比,称其节目出得既更早,竞赛也难度更大、水平更高。许是曲高和寡,许是地方台影响力有限,节目一直不火,如今更是早已停播。只是没想到,这样难度更大、水平更高的节目,犯起错来竟也更为低级。

轮到彭敏答题,给出了两句诗“江南风景秀,最忆在碧莲”及诗题《忆莲》,问此诗出自何人之手。但凡没读过此诗又学过《爱莲说》的,看了选项十有八九会选《爱莲说》的作者周敦颐,毕竟古代文人中,爱菊首推陶渊明,爱梅莫过林和靖,而最爱莲花的非周敦颐莫属。彭敏没读过此诗,不得已求助现场,果然,帮手虽啥也不懂但张口就是周敦颐。

彭敏是懂诗词格律的,他从格律角度分析,指出这两句诗从平仄来看并非律诗,怀疑不是宋朝人写的。这样的分析自有道理,因为近体诗的格律到盛唐时期已建设完成,到了宋代对格律的遵守更是严格。当然,也不能排除此诗本来就不是律诗的可能。最后彭敏选了沈约,而答案真是周敦颐,全诗也现出庐山真面目:

江南风景秀,最忆在碧莲。娥娜似仙子,清风送香远。

看到这里我真的是满脸win号,词句浅俗不类古人作品也就罢了,不讲平仄也就算了,连韵也不押一个?!堂堂北宋理学大家、《濂溪集》作者就这水平???不知彭敏事后是否有去查证,如果有估计要大骂“不讲武德”、“气杀老娘也”了,毕竟题目出得难、出得偏都可以理解,可拿个错题让人翻车,任谁也不会服气。

百度搜了一下,发现这首《忆莲》要么署名周敦颐,要么不署作者,虽心知其非,但难下定论,不得已只有进更专业的数据库寻找答案。结果古籍类数据库直接搜不到,读秀中也只搜到寥寥数条,幸好其中一条透露出一些线索——杜明福《古邑新韵》一书中写到:

周敦颐不仅写了千古流芳的《爱莲说》,而且还写了忆莲、访莲、种莲、对莲、采莲、画莲、赏莲、咏莲、问莲、赞莲、梦莲、残莲12首写莲的诗。

杜明福《古邑新韵》内容截图

有没有感觉很眼熟?是不是很像《红楼梦》中的12首咏菊诗?忆菊、访菊、种菊、对菊、供菊、咏菊、画菊、问菊、簪菊、菊梦、菊影、残菊,除了把“菊”换成“莲”,其他大都没变。当然,像“簪菊”这种是必须换的,不然变成“簪莲”,那么大一朵直接往头上戴,那画面太美我不敢看。

更巧的是,《古邑新韵》一书还接着引用了12首写莲诗中的一些句子,以此为引再去百度中一搜,12首诗的全貌便一目了然了。全部组诗就不放了,实在太污人眼目,毛病和第一首《忆莲》一模一样——词句浅俗,平仄错乱,连韵也不押。节目组的专家顾问们但凡稍微上点心,何至于让周敦颐蒙此奇冤、受此大辱。《访莲》开篇写道:“友人致电来,邀我游苑址。”看看,这都通上电话了,如果这诗是周敦颐所作,人类用电历史得往前推年,世界科学史将彻底改写!

托名伪作,古来实夥。于今网络发达之信息时代,其传播自然更快更广,比如去年热传的杜甫最美情诗《暮年》、李商隐感天动地的《送母回乡》。前者之伪一目了然,然而依然很多人相信并转发,至于后者,更是不仅入选大量少年儿童诗词读本,甚至被冠以“小学必背”进入各种音视频课程加以贩售,讹传之祸,于斯为烈。

回到节目,关于此题,近年来爆火的文化明星之一、中南大学“美女教授”杨雨在彭敏作答之前曾给出湖南人的提示。依此来看,她对《忆莲》一诗及其作者应该是熟悉的。然而此诗实际作者既非周敦颐,诗歌本身水平又极差,甚至算不得诗,美女教授绝不可能在周敦颐的集子或正常诗词选本中读过此诗,那么,如果她不是出题组专家,就可能根本没细看题目,只是根据节目组提供的答案走走流程罢了,但作为嘉宾如此传播文化、弘扬国粹,未免太不负责任;而如果她是出题专家,或者她事前曾认真研究过题目及答案,那更证明作为一名古诗词研究专家,她很可能对诗词的基本格律都不甚了然了。

中南大学“美女教授”杨雨

诚然,不是说搞诗词研究的专家也非得会创作诗词,甚至是一流创作高手,实际情况往往是两者不可得兼。但粗通格律总是不难的,即便不懂平仄,是否押韵总该看得出来的,即便平仄、押韵一窍不通,天天谈诗词、搞研究,对于粗陋浅滑的伪作,应该多少也能感觉到不对吧?如果不是自身水平的问题,那就是态度问题了。

可惜,当今之世,也许真的是社会风气使然,连最应该坐得住冷板凳的人文学科学者,连应该离浮名浮利最远的诗词研究领域专家教授,在治学、传道上也洋溢着一股浓浓的虚浮骄躁之风,让本该抚慰心灵的诗词也带上了一股充满欲望的铜臭味。然而所谓社会风气,又是怎么来的呢?

当然,对节目而言,小小差错不成大眚。然而从《送母回乡》可以编入诗词读本甚至制成音视频贩售来看,上过电视且得到过专家点评的《忆莲》未必不能如此。由于诗词大会这类节目的热播,近年来社会上很是掀起了一股诗词热,各种从不同角度出发、适合各类人群阅读的诗词类书籍爆发式增长。为了突出与众不同、精彩独绝,有些读本会刻意选入一些“冷处偏佳”的小众作品,而面向中小学生的读本,考虑到少年儿童的知识拓展、理解能力和背诵所需,又往往偏爱与教材相关且通俗、简短之作,至如植物诗词中的荷花类,将《忆莲》编入就更正常了,网上是早已把这12首蹩脚的咏莲诗与一众名家名作相提并论了。

如若不幸真到了付之梨枣、代代传唱的地步,那真可谓贻害无穷、流毒千秋了。乍看之下,此论或嫌夸大,而实际是网上已有教案将其作为《爱莲说》的拓展阅读、作为周敦颐爱莲的进一步证据了,至少,也是作为咏莲之作与其他一众名家共同展示。

那么,最后的问题是,包含《忆莲》的这组诗,作者到底是谁呢?

实在惭愧,查找并考证了半天,最终也没发现明确的作者。从12首诗的题目来看,作者应该很喜欢《红楼梦》;从诗中属于清华大学的“近春园”和北京大学的别称“燕园”来看,作者和清华、北大可能有一定关系;从12首诗的措辞及整体水平来看,作者应该是个当代中青年女性,且完全不懂诗词格律。仅此而已。

其实古往今来,由于年深日久、传抄错漏,作者不明的作品比比皆是,而由于名利所诱,或别有动机,托名伪作也是数不胜数。《忆莲》的典型在于,托名伪作也就罢了,竟然水平垃圾到这种程度,竟然还骗过了一众专家、选手,还“最忆在碧莲”,周敦颐若地下有知估计都得大骂“不要碧莲”!

全诗明白如废话,处处透着拼凑的痕迹,且看简析:

首句“江南风景秀”,像是来自旅游博主的大白话,看似句法近于“终南阴岭秀”,实际上应该是“江南风景秀丽”的精简版。

次句“最忆在碧莲”,前句既有“江南”,此句复加“最忆”,显然半抄半改自“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三句“娥娜似仙子”,从组诗中提到“近春园”来看,可能受同样作于清华园的《荷塘月色》影响——“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不过改“袅娜”为“娥娜”,换“美人”为“仙子”。至于“荷花仙子”,民间常用叫法而已。

清华大学“近春园”荷塘末句“清风送香远”,还是脱胎于《荷塘月色》——“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但又似受《爱莲说》中“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的影响。

整首看下来,是否颇有点像当代“无一字无来处”的郦波体?之所以会把此诗算到周敦颐头上,大概还是因为《爱莲说》,因为周敦颐实在太喜欢莲花了。至于是作者亲力亲为或请人炒作的“不要碧莲”,还是人民群众一时想当然而造成的“张冠李戴”,那就不得而知了。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lianhuaa.com/lhls/2696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Copyright © 2012-2020 莲花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