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课是一堂欣赏课,了解飞天,为进行第七课《飞天(二)》创作做铺垫
1.让学生知道什么是“飞天”:
“飞天”是佛教中一种想象的飞神,佛教中把空中飞行的天神称为飞天。
在佛经里称为天歌神、天乐神、散花神。传说中飞天能歌善舞,每当佛在讲法时,他们便凌空飞舞,奏乐散花。传说中每当飞天凌空飞舞时全身还会散发出芬芳馥郁的香气,所以又称之为“香音神”。
2.让学生了解飞天在西方艺术早已有之,中国古代也有飞天,那就是道教里说的飞仙。
佛教初传入中国时,曾把飞天称为“飞仙”。但是中国的道教中早就有了“飞仙”这个概念。
《楚辞》中有:“仍羽人于丹丘兮,留不死之旧乡”。
王逸注:“《山海经》言有羽人之国,不死之民,或曰人得道,身生毛羽也。”洪兴祖补注:“羽人,飞仙也。”
南朝羽人画像砖
道教讲人得道成仙,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羽化升天,所谓羽化也就是“化羽”——人长出鸟一样的羽翼就成了羽人,也就是全身有鸟毛的“鸟人”,鸟人当然可以在空中飞。《论衡》中说羽人:“体生毛,臂变为翼,行于云则年增矣,千岁不死。”汉代羽人已成为重要神祇,它有不死之药,可以长生不朽,还可以升天降凡;最重要的,它有引导死者灵魂升仙的本事。所以羽人图像在汉墓中大量出现,就是为引导墓主游魂顺利到达天堂乐土。
汉月神羽人画像砖(道教中的飞仙)
3。让学生明白课本中的飞天是来自印度的佛教艺术形象。
然而,出现在中国的云冈、龙门、敦煌石窟中的飞天艺术却来自印度。
在印度神话中,飞天是云和水的女神,以湖泊沼泽为家,常遨游在菩提树下,又说她是伎乐天(佛教中的天神)的情人。
敦煌飞天从起源和职能上说,它不是一位神。它是乾闼婆与紧的复合体。乾闼婆是印度梵语的音译,意译为天歌神。由于他周身散发香气,又叫香间神,紧那罗是印度古梵文的音译,意译为天乐神。乾闼婆和紧那罗原来是印度古神话和婆罗门教中的娱乐神和歌舞神。
欣赏不同时期风格特点的飞天艺术形象
重点了解唐代充满生气欢快的鼎盛时期的飞天艺术形象
北凉
受印度和西域飞天的影响
直鼻大眼,身材短粗,男性化
圆脸,身体半裸,有头光
北魏
受印度和西域飞天的影响
身材和脸型开始
有些修长了,有头光
西魏
中西结合,开始受中原影响
出现了中西结合式飞天
北周
西域飞天形象较多,但是技法中原化
高鼻深目依然很多
但是身形婀娜了许多
隋
多种飞天并存,
形象渐趋于中原化
身形也趋于女性化,更颀长柔美
唐
飞天鼎盛期,形象完全中国化
此时的飞天绰约多姿
风情万种
五代,北宋
飞天数量骤减
继承唐代余风,但是数量减少
并开始衰落
吐蕃统辖时期依然兴盛但有吐蕃风韵
西夏
衰落期,融入西夏风
党项人的风貌被融入飞天中
北凉时的飞天头有圆光、脸型椭圆,直鼻大眼,大嘴大耳,身材粗短,上体半裸,腰缠长裙,肩披大巾
第窟北凉飞天这姿势也实在是在是太......
第窟北魏飞天此时的飞天西域化,男性化。
北魏的飞天,脸形已由丰圆变得修长,鼻丰嘴小,五官匀称谐调,头有圆光。身材比例逐渐修长,
第窟西魏飞天
第窟西魏伎乐飞天
从西魏到北周再到隋的敦煌飞天,是佛教天人与道教羽人,西域飞天与中原飞仙逐渐融合。其中最大的变化是:作为香音神的乾闼婆,散花飞天抱起了各种乐器在空中飞翔;作为歌舞神的紧那罗,天宫伎乐,冲出了天空围栏,亦飞翔于天空。两位天神合为一体,成了后来的飞天,亦叫散花飞天和伎乐飞天。
第窟西魏童子飞天
第窟北周这时的飞天高鼻深目为多
北周僧衣飞天
北周少女飞天
这种飞天是中国道教飞仙和印度教飞天相融合的飞天
第窟西魏西王母和飞天,融合飞天,还是挺阳刚的。
第窟隋代出行的东王公和前后的飞天,
这些黑色的脸都是矿物质颜料氧化的结果,原本应是肉色。
第窟隋代飞天
第窟隋代飞天
隋代大多数身材修长,比例适度,腰肢柔细,绰约多姿。身体比较自由舒展。
第窟隋代飞天
第窟隋朝飞天此时的飞天已经开始线条优美,身姿婀娜了。
唐代,敦煌飞天进入成熟时期,艺术形象达到了最完美的阶段。这时期的敦煌飞天已少有印度、西域的风貌,是完全中国化的。
第57窟初唐飞天左边的那位还长着胡子
窟初唐莲花飞天藻井心,
四披各绘伎乐天3身,环绕藻井,同向飞行。
除了单身遨游的飞天,唐代还出现了成对的飞天。
窟盛唐经变图中的飞天,婀娜灵动
第39窟这一身飞天画工娴熟,隽美飘逸,体现了盛唐之风范。
唐代飞天的飞动富于变幻,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霓裳羽衣歌》也许更能描绘飞天的动作:
飘然转旋回雪轻,嫣然纵送游龙惊。
小垂手后柳无力,斜曳裾时云欲生。
烟蛾敛略不胜态,风袖低昂如有情。
这正好也说明,敦煌壁画里的飞天动作很多就是唐代舞蹈的描绘。
第窟盛唐弥勒说法图中飞天
飞天作为一种艺术形象,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时代特征。
第窟初唐双飞天长发飘飘,太美了是不是
窟盛唐,《西方净土变》两对飞天或飞舞或撒花两两相对
榆林15窟吐蕃统治时期(中唐)看他交叉的双脚有多悠闲
五代到北宋敦煌壁画上的飞天继承唐代余风,但无创新且飞动有亏,不复生气,完全不见了唐代飞天生气欢快的基调。
莫高窟窟五代飞天
莫高窟61窟五代背屏侧面的飞天
此时的洞窟中飞天数量已经很少了
第97窟西夏童子飞天,胖嘟嘟的小可爱
敦煌的飞天,随着时间和朝代的变迁,
从西域化慢慢向中原化发展,
从粗条硬朗逐渐变得柔美飘逸,
最终又在历史的长河之中渐渐隐去。
一、教学目标
认识飞天艺术特点,初步掌握飞天中飘带的描绘方法,能够运用线描结合综合材料的方式进行作品创作。
通过观察、欣赏、分析、讨论,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飞天艺术相关的知识,尝试运用综合材料方法进行创作表现,发展造型表现和设计创作的能力。
学生体会到飞天艺术的魅力,感受到中的艺术美,开阔视野,形成合作/创新意识,提升美术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理解飘带与人的关系,感受飘带呈现的曲线所特有的优美流畅的魅力。能够发挥想象,创作出新颖美观有个性的飞天作品;能够结合生活多角度欣赏飞天作品,发表自己的见解。
三、教学方法
欣赏法、演示法、讨论法、提问法、示范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给学生展示各种艺术形式的飞天图片,请同学们认真看,并发表自己的感受。教师小结引出本课课题飞天人物画。
(二)新授
1.初步感知
(1)教师PPT/现场展示飞天作品和飞天舞蹈中真实人物照片,请同学们观看,抛出问题:①作品表现了什么内容,有什么样的感受?②在生活中还见过哪些类似作品?学生回答。
(2)教师补充并小结飞天艺术最突出特点之一就是飘带散发出优美流畅的曲线美。
2.深入探究
(1)教师PPT展示各种艺术风格飞天作品,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人物姿态和飘带的创作方法,引导学生从造型的关系等方面展开讨论。
(2)小组讨论并发言,教师根据学生发言进行补充总结,同时讲解本课的知识重点:飘带与人物的关系,飘带的画法。
(三)教师示范
教师以板绘形式为学生示范,请学生认真观看,总结出创作步骤和绘画方法:
①构思,准备好工具材料,要想好飞天人物姿态以及服饰形象是什么样的;
②先画出飞天大体的形象,经营好构图,用铅笔勾线再用勾线笔或毛笔勾线;
③细节表现,深入刻画;
④调整完成。
(四)课堂练习
1.作业要求:主题明确,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
2.大屏幕上播放优秀的同龄学生作品以供参考,提醒学生在创作过程中要注意工具的使用安全及教室卫生。
3.教师巡回指导。
(五)展评
1.个人将作品贴到展台上进行欣赏。
2.教师请同学互评印象最深、最喜欢的作品
3.鼓励学生自评向大家说出创作思路;教师针对作品进行积极的表扬,同时提醒存在问题的学生,根据提出的建议进行修改;未完成的同学补画完成后继续展示。
(六)小结
1.教师带领学生以谈收获的方式总结本课内容。
2.鼓励学生课下多搜集飞天艺术的知识,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也可以采用其他表现方法进行创作。
课件展示
学生通过上一节欣赏课《飞天》了解了飞天的概念,不同时期各种特色的飞天艺术,同事也明白了飞天不仅外国有,我们国家古来也都。
本堂课,我们来从美术的角度来感受飞天的艺术美,尤其是飞天婀娜多姿的体态身躯,飞扬流动的飘带虽然色彩斑驳,但呈现在我们眼前的仿佛是一场几千年前的歌舞盛宴。这种效果是如何通过美术语言实现的?
构成美术作品的基本元素是:线条、色彩、机理等。在飞天中最重要的是她们的飘带,这些飘带以曲线的形式流露出优美流畅飘逸的动感。
通过水平线、斜线、曲线的对比给人带来的感觉,让学生理解曲线的美:
由于壁画中的飞天毕竟是美术作品里的,我们通过真实的舞蹈飞天中的真人以及服装,更直观的让学生认识人物姿态美、服装美
在对比各种美术表现形式的飞天
敦煌壁画
油画
雕塑
浮雕
国画白描
中国工笔画
装饰画
插画
剪纸
版画
在设计中的应用
飘带看似很复杂,但只要理解了飘带翻转的规律,就很容易画了
作画难点步骤:
飘带的绘制
寻找飘带翻转的规律,上图是平整没有翻转
这是一个弯曲没有翻转,没有翻转总是缺少了些许生动的感觉。如何让它翻转呢?
看下图是如何翻转的,先画出一边曲线,画另一侧线的时候用短线条连接弯曲的地方即可。
观察上图实物照片,对照下图画法步骤
1
2
3
4
5
同样的方法,画出更加弯曲的线
1
2
3
4
随意弯曲的线
1
2
3
4
随意旋转的线
由上图可以发现,一般飘带的弯曲度没那么大,所以另一侧连接地方不用太多,在一条线少数一两个地方画出翻转的感觉即可,两边线画好后中间可自由添加一些线即可。
画好了飘带其他的就容易了
学生作品展示
飘带也可以用纸带或布条来替代,但要摆出翻转的效果
叶子少儿美术网二十年相伴,只因有“你”!官方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lianhuaa.com/lhjg/245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