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莲花 > 莲花价格 > 正文 > 正文

中证协优秀课题分布式技术加速证券公司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1/12/11 11:09:27

中证协年优秀重点课题精编之二十四

分布式技术加速证券公司全面风险

管理体系建设研究

天风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深圳华锐金融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出处:《中国证券》年第5期

作者简介:课题负责人:王勇,天风证券股份有限公司首席风险官;曹雷,华锐金融科技研究所所长。课题组成员包括:尹喜福,天风证券股份有限公司风险管理部风险科技与数据管理部经理;申晓宇,华锐金融科技研究所高级研究员;王俊鹏,华锐金融科技研究所高级咨询顾问;才子媛,深圳华锐金融技术ARC业务分析师;王伊,深圳华锐金融技术ARC产品经理。

一、证券公司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现状分析

(一)证券公司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内涵

年,LTCM公司破产使华尔街开始意识到单一的风险管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日益复杂的风险变化,全面风险管理理论诞生。年美国COSO《全面风险管理框架》认为: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是一套流程,而上至董事会、管理层,下至企业普通人员均在此流程中体现影响。年9月,美国COSO《全面风险管理框架》进行更新,将“EnterpriseRiskManagement-AligningwithStrategyandPerformance”变成“EnterpriseRiskManagement-IntegratingwithStrategyandPerformance”,直接体现出COSO对企业风险管理的重新定位,从风险管理与企业战略、绩效协同转变为企业风险管理和企业战略与绩效是密不可分的整体。

我国证券行业发展起步较晚,风险管理概念21世纪初才开始逐渐形成,当前对于全面风险管理的权威定义来自证券监管体系。全面风险管理,是指证券公司董事会、经理层以及全体员工共同参与,对公司经营中的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声誉风险等各类风险进行准确识别、审慎评估、动态监控、及时应对及全程管理[1]。

根据监管定义,我们认为证券公司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应具备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全流程性,即贯穿整个证券经营活动过程;二是全员性,全面风险管理不仅是风险管理部门的职责,而且是联合各部门、各岗位员工的共同行为;三是全面性,要建立一个各母子机构、各业务条线、各部门、各岗位、各产品相互连通,统一、透明、覆盖全面的有效风险防范、控制体系。

(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行业风险管理现状

近年来,随着监管制度的不断完善以及对国际先进风险管理方法、理念的借鉴,我国证券公司在风险管理领域取得巨大进步。

首先,风险管理组织架构较为完善。从年证券公司风险管理部门与业务部门实现分离开始,到如今构建了以董事会及监事会为主的公司监管、经营管理层监管、独立控制和支持部门、业务部门和业务线组成的四级风险管理体系和“三道防线”,我国证券公司已经搭建了较为统一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见图1)。

图1:证券公司风险管理组织架构

资料来源:华锐金融科技研究所。

其次,风险管理制度逐渐健全。目前证券公司已经围绕证券行业监管政策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制度,如《经纪业务风险管理办法》《流动性风险管理实施细则》《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管理办法》《风险管理人员管理办法》等。部分证券公司还制定了《全面风险管理制度》,如中信证券、山西证券、国元证券等,对监管要求实现了全覆盖。

再次,风险管理指标体系不断更新。随着金融国际化进程的推进,我国证券公司通过引入国际先进的风险指标评估方法,结合自身情况设立以VAR值为衡量标准的不同风险指标,如流动性风险指标、信用风险指标等,形成较为完整的风险管理指标体系。

此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各证券公司在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方面取得一定进步,并经过20多年的沉淀,各证券公司的风险管理文化也逐步形成,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基础建设工作初步完成。

2.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证券公司风险管理体系主要解决的是监管合规问题。随着资本市场与金融科技的迅速发展,风险的复杂程度和隐蔽性不断增加,证券公司在风险管理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主动管理风险能力较弱。对于来自市场、来自对手方的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当前风险管理体系的防范能力较弱,多数经营机构处于无力应对状态。

二是风险管理具有明显的孤立性,联动效能低。目前,我国大多数证券公司风险管理制度的制定具有明显的业务条线化、模块化特征。各部门各负其责,自扫“门前雪”,全流程风险管理受岗位职责影响被动碎片化。母子公司、分支机构之间风险管理联动性较低,年超过10家证券公司因为子公司管理不到位收到监管罚单,20多家证券公司因分支机构内控不完善受到处罚。

三是实时风控能力低,难以有效提前发现并拦截风险。截至年,我国证券行业极速交易系统交易速度可达50万笔/秒,交易延时降至微秒级。在如此高的交易速度下,一旦发生错误操作,现有的风险控制系统很难迅速拦截。

四是风险管理系统建设自主化程度低,碎片化、同质化严重。从行业调研情况来看,大部分证券公司缺乏自主研发能力,多数证券公司采用外部采购方式搭建风险管理系统,由于信息技术非可二次开发性,风险管理系统呈现出同质化、一般化、碎片化等特征,难以形成针对自身业务特色、覆盖全业务链条的风险管理系统,对于证券公司实现跨区域、跨业务、跨部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具有明显的阻碍。

二、分布式技术赋能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实践案例

(一)分布式技术的定义及特点

分布式技术是一种网络计算机处理技术,是一组逻辑整体上的数据集,该数据集分布于多个节点,然后通过计算机网络连接,形成统一的系统。以分布式技术为基础构建的系统具有高度内聚性和透明性,对于核心计算机的计算能力和单点可靠性的要求大大降低。此外,分布式系统还具有较高的灵活性,既能采集数据进行统一的数据处理,也能分散处理后进行数据整合,有效提升数据处理效率,为其在证券行业风险管理的应用推广奠定了基础。

(二)基于分布式技术的全面风险管理实践——以天风证券为例

1.天风证券现有风险管理系统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天风证券业务发展迅速,业务种类不断增加,多元化发展势头明显;同时,有些业务还存在跨行业、跨市场、跨部门、跨公司混合等情形,加大了风险管理难度。而证券行业监管对于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体系的要求日益强化,天风证券亟须通过健全对风险数据的治理,打通各类数据接口进行数据整合,构建母子公司全覆盖的公司级风控中台体系,实现各类业务及风险的识别、计量、评估、监测。

天风证券风险管理系统在一些方面存在较为明显的问题:

第一,现有全面风险管理系统整体化程度有待提高。平台化的管理模式导致其内部交易系统建设较为复杂,相关监控管理系统呈现“烟囱式”发展的道路,不同风险管理条线使用的风控系统相对分散,各部门及业务条线或总、分支机构之间的系统存在相互独立及自成体系的问题,总量风险管理需要通过不同系统或者不同平台的综合应用来实现,相对比较复杂;同时,目前的监控管理模式以T+1为主,无法实现跨系统之间的实时限额、授信以及信用风险管理,对其实现全面风险管理造成一定的阻碍。

第二,数据治理体系尚有欠缺,风险数据标准和质量需要整理和完善。例如,目前市场资讯的主要来自Wind、聚源和交易系统,数据仓库尚没有建立有效的主数据管理,导致各数据源的统计口径存在明显差异,资讯准确性和稳定性保障也存在一定问题;此外,因系统建设本身也存在问题,投资类基础数据、股票质押合约数据、投行类数据、资管和固收产品数据分别存在缺失、手工补录等问题。

第三,现有风险指标体系难以满足其全面风险管理要求,部分风险计量引擎需要升级和迭代。当前天风证券不论是在市场风险领域还是信用风险领域,风险指标计量引擎能力还比较薄弱,主要集中在持仓类、交易类、盈亏类、限额管理类等相关指标;风险管理等分解及压力测试等相关高阶指标体系还存在一定缺陷,经济资本计量等建设目前还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对整个机构的整体风险偏好及容忍度的设立提供的数据支撑比较有限,需要进一步迭代升级。

第四,集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需要从系统架构上全盘考虑。就目前而言,天风证券在母子公司数据接入、风险指标体系建设以及集团并表层面,与头部证券公司的系统建设能力还存在较大差距。

2.天风证券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路径

面对上述问题,现有的以集中式技术为基础的风险管理系统在扩展性、灵活性方面存在明显不足。天风证券在深入分析市场现有风险管理技术后,选择采用分布式技术打造风险管理系统。年天风证券联合深圳华锐金融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依托AMI分布式底层技术,构建具有高可用、高扩展、可二次开发、自主可控的全面风险管理系统(见图2)。

图2:基于分布式技术的风险管理系统

资料来源:华锐金融科技研究所根据天风证券风险管理需求设计。

(三)分布式技术基础上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预期成果

天风证券以分布式技术为基础,用3年构建起公司全面风险管理系统,形成以风险数据集市为基础设施、风险引擎为计量标准、风险应用模块为业务支撑、风险数据为风险口径标准的全面风险信息管理系统体系,实现各业务条线、各部门、母子公司之间系统的兼容和互联互通,能够对境内外母子公司、分支机构的各项业务进行高效和全面的风险管控和风险分析(见图3)。同时,依托低时延、高并发特性能有效提高数据抓取、处理能力,实现对各类风险进行高效智能化识别、计量、监测、评估和汇报,有效提高天风证券的实时风控能力。

图3:基于分布式技术的风险管理系统全景

资料来源:天风证券提供。

三、分布式技术加速实现证券行业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路径探讨

(一)证券经营机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路径

1.联合风控是全面风险管理的必经之路

证券公司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路径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单线、单业务、单系统风控阶段,联合风控阶段和全面风险管理阶段(见图4)。其中单线、单业务、单系统风控阶段是目前多数证券公司风险管理所处阶段,不同业务线、交易品种使用不同的交易系统,各系统之间进行独立风险管理,如经纪业务风险管理系统、资产管理业务风险管理系统等。联合风控是证券经营机构从单线、单业务、单系统风控向全面风险管理阶段迈进的必经之路。只有打破各业务、系统之间的壁垒,实现跨业务条线、跨交易平台系统、全业务流程的联合风险管理,才有望实现全面风险的有效控制。

图4:证券经营机构全面风险管理路径三个阶段

资料来源:华锐金融科技研究所。

2.分布式技术使联合风控成为可能

采用分布式技术构建的风险管理技术架构能够有效实现系统之间的兼容与联通。同时,分布式技术风险管理系统具备较强的实时风控能力。依据其高并发、低时延特征,能在风险爆发时实现快速数据收集、计算,时延仅有数微妙,可以快速有效拦截风险。此外,以往完全依靠采购的系统很难完整覆盖证券公司风控要求,所以要求风控系统规则开发拥有较高的可扩展性,能实现快速二次开发,并且规则参数可灵活设置,快速适应变化。分布式技术具有低耦合特征,以其为底层技术开发的风险管理系统可以灵活调整组件,通过解耦、重构和开放式接口,为经营机构实现风险管理系统的二次开发和调整提供有利条件,使联合风控成为可能。

因此,采用分布式技术构建全面风险管理系统底层架构,有助于解决证券经营机构单线、单业务、单系统风控难题,推动行业向联合风控转变,加速行业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进程。

(二)基于分布式技术的“供应商+自建”模式是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构建的最佳选择

分布式技术助力经营机构全面风险管理系统的建设可以依托以下三种路径:一是完全自建全面风险管理系统;二是采用“供应商合作+自建”模式;三是供应商采购模式。

从天风证券实践案例可以发现,以分布式技术底层架构为基础的“供应商合作+自建”模式是目前情况下证券公司的最佳选择。具体原因如下:

首先,以分布式技术底层架构为基础的“供应商合作+自建”模式可以节约大量成本。分布式技术风险管理系统的底层架构搭建需要巨大的信息技术投入。以天风证券采用的AMI分布式基础技术和ARC联合风控技术为例,需要数百人以上的风险管理信息技术研发团队,至少3年以上的分布式技术研发经验积累和数百次迭代,才能达到目前天风证券所需要的较高的信息技术水平,这些对于我国95%以上的证券公司来说都是巨大挑战。

其次,以分布式技术底层架构为基础的“供应商合作+自建”模式可以大大缩减风险管理系统建设周期。在同等信息技术服务机构资源和资金投入条件下,全面风险管理系统分布式技术架构的研发需要至少3年以上的时间,如果以多数经营机构现有信息技术人才数量和水平开发同等水平的系统,时间可能需要延长5倍,甚至更多,彼时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周期将大大延长,会阻碍机构风险管理能力的提升。

最后,以分布式技术为基础的“供应商合作+自建”模式使证券经营机构风险管理系统具有较高的自主可控性。以分布式技术为基础的“供应商合作+自建”模式是采用低耦合的分布式技术为基础,后期一旦风险管理需求出现变化,所有代码均可按照业务与框架解耦,实现证券公司的二次开发,显著提高证券公司风险管理的自主可控性。

综合以上三个因素可以看出,当前情况下,基于分布式技术的“供应商+自建”模式是证券公司实现联合风控、加速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最优选择。

(三)经营机构利用分布式技术构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议

分布式技术凭借低时延、高并发、低耦合等特点能够有效解决证券公司单线、单业务、单系统风控难以兼容、联通以及实时风控能力低等难题,助力证券公司实现联合风控转型,助力证券公司有效提升全面风险管理能力已经成为行业共识。推动分布式技术在证券公司风险管理中的应用对于证券行业提高全面风险管理能力、保障证券行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值得在全行业推广。因此,在借鉴国际典型机构风险管理经验和天风证券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实践经验基础上,为我国证券行业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提供几项参考建议。

1.制定契合自身的风险管理目标

我国证券公司在全面风险管理中存在以上共性难题,但同时由于发展战略、业务种类、业务规模和风险管理体系现状不同,面临的发展难题又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国际典型机构在风险管理过程中将风险种类不断细分,深入剖析自身在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需求,有针对性地制定符合自身发展战略的风险管理目标,并重点投入。鉴于以上原因,建议我国证券公司全面、深入分析自身风险管理需求,抓住主要问题,制定合理的风险管理目标。

2.审慎选择分布式技术供应商

全面风险管理系统构建的关键在于分布式技术底层架构,因此提供底层分布式技术架构的合作供应商的选择至关重要。调查发现,我国证券公司在进行信息技术系统采购过程中习惯选择以往合作过的供应商、大型供应商或者在行业中已有相关案例合作的供应商。然而,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在国家科技创新政策的支持下,大量新型信息技术创新公司快速发展,并在特定领域取得优异成果,同时更具有创新性和开放性,探索分布式技术在证券行业的应用企业就在其中。我国分布式技术在证券领域的探索应用不过四五年,无论是老牌信息技术供应商还是后起之秀,起点是相同的。同时,分布式技术在证券风险管理领域的应用还相对较少,证券公司在选取合作供应商时,以往的选择标准已经不再适用,因此建议证券公司抛弃以往以最低价为导向的评判标准,通过供应商技术实力、风控解决方案的完整性和有效性、交付能力等信息技术相关要素结合报价选取合适的供应商。

3.制定完善的项目保障计划

基于分布式技术的证券公司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是一个周期相对较长的项目,从天风证券实践案例中可以看出,至少需要3年以上时间来实现。因此,如何保障全面风险管理系统建设项目顺利进行,是证券公司应重点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lianhuaa.com/lhjg/23727.html

热点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莲花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