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花落[liánhuālào]
说唱兼有的传统曲艺艺术
莲花落,是一种说唱兼有的传统曲艺艺术。表演者多为一人,自说自唱,自打七件子伴奏。
太原莲花落是一种流传于山西太原市说唱兼有的曲艺艺术,表演者常为一人,自说自唱,自打七件子伴奏。太原莲花落的传统曲目,多以当地人熟知的历史故事、民间传说为主要内容。
所谓七件子乃是分执于两手的竹板,因其一手所执两片大竹板,一手所执五片小竹板,大竹板打板,小竹板打眼,相互配合有板有眼,说唱之词则随着板眼节奏进行表演,所以俗称为“七件子”。
太原莲花落-曹强《立竿见影》
莲花落的说唱词,基本上是七言四句为一段,全用太原方言来合辙入韵。表演时,先打大竹板,间配小竹板,打板三巡之后,开始说唱,以唱为主,间以夹白,边唱边说,抑扬顿挫,尾音稍长。
太原莲花落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盛行,九十年代中后期这种太原的“土特产”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太原莲花落-曹强《绕弯子》
曹强,年生,原名曹有元。山西平遥人。年从事文艺,先后在太原市曲艺联合会、太原市曲艺团、太原市歌舞团任曲艺演员。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山西曲艺家协会理事、山西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60年代初开始挖掘、整理频于灭绝的晋中落子,使这一民间说唱艺术重新登上文艺舞台。创作并表演曲目余个。主要作品有:《冬冬献宝》、《会战新歌》、《弄巧成拙》、《立竿见影》、《珠联璧合》等。年《儿子迷》获山西省曲艺调演优秀创作、表演奖。年《起名字》获《晋阳文艺》优秀作品一等奖。年《雷雨之后》获14省保险文艺征文一等奖。辞条辑入《中国文艺家传集》、《中国民间名人录》。曹强于年2月25日医院,享年78岁。
莲花落这个名称最早见于南宋,许多学者认为,莲花落原叫“落花”,是佛教劝善和募捐的一种演唱形式。佛祖的塑像坐在莲花宝座上,莲花是佛家的花,因此叫莲花落,也叫莲花乐,或落子。莲花落最早传入山西是在清道光年间。那时,河南闹水灾,许多难民逃到山西文水、交城和平遥一带这些全国最富庶的地区。他们把莲花落也带到了山西,于是晋中一带就有了唱莲花落的流浪艺人,一些当地人也加入到这个队伍,用晋中方言来演唱莲花落,被称为“晋中莲花落”,又叫做“晋中落子”,而太原莲花落就是在晋中落子的基础上转变而来的。
年5月23日,莲花落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傅正生曾任江西省新干县文化馆副馆长,是中国图书馆学会会员、江西省群众文化学会会员。谈起新干“莲花落”,这位从事文化工作达38年的老先生始终充满感情。
何为“莲花落”,傅正生找来一根树枝,上面扎上一些红纸,一边摇动一边说,其实“莲花落”就是当地称的瞎子戏,历史上均为盲人乞丐行讨而唱的戏文,内容主要为劝世文,扬善惩恶,因果报应,拜求施舍,吉祥口彩。因盲人拜佛从善,而莲花又是佛教的象征,盲人演唱时大都是两人一伍,一唱一帮,各手执一常青树枝,上缀许多红色纸花,为“莲花”状,枝丫间用线串明钱,用于摇动,“嗦,嗦”作响,助打节拍,故名“莲花落”,也称落离莲或摇钱树。久而久之,人们只晓得瞎子戏而忘了曲种原名“莲花落”。为忌讳瞎子,斯文一点的人就改称为光子戏,因此,“莲花落”又有“光子戏”之名。
表演形式
莲花落,是一种说唱兼有的传统曲艺。表演者多为一人,自说自唱,自打七件子伴奏。所谓七件子乃是分执于两手的竹板,因其右手所执两片大竹板,左手所执五片小竹板。大竹板打板,小竹板打眼,相互配合有板有眼,说唱之词则随着板眼节奏进行表演。所以,俗称此为“七件子”。
莲花落表演
至于莲花落的说唱词,基本上是七言四句为一段,全用太原方言来合辙入韵。表演之时,先扣大竹板,间配小竹板,打板三巡之后,开始说唱,以唱为主,间以夹白,边唱边说,抑扬顿挫,尾音稍长,颇合当地人的口味。太原莲花落的传统曲目,多为胜炙人口的历史故事,当地人熟悉的传统民间传说。长篇的有《五女兴唐传》、《万花楼》和《呼延庆打擂》;短篇的有《小两口打架》、《小寡妇上新坟》和《夫妻格水》等等。
时下的莲花落,不仅有七件子伴奏,而且发展到弦乐器和打击乐器伴奏。主要乐器有三弦、扬琴、二胡、木鱼等。当年的莲花落极不注重表演,仅是边说边唱。这是因其早年为街道表演的形式所决定。自从解放搬上舞台后,已经注重于身段和动作的表演,与昔日不可同日而语。
艺术形式
莲花落有绰号称“长手指甲”之张姓艺人,自家乡“下三府”(今杭嘉湖一带)来绍兴卖唱,并在此定居,先后收上虞松厦沈阿发、绍兴坡塘唐茂盛为徒。其时,唱词信口编造,无固定内容,演唱亦无固定基调。民国初,唐茂盛受越剧呤嗄调及宣卷调之影响,开始采用接调方法,创造出一套基本唱腔。其演出形式亦由沿街卖唱而改为登台演出。演出内容多为反映农村家庭生活短篇唱词,俗称“节诗”,如《娘家节诗》、《养媳妇节诗》、《分家节诗》、《看相节诗》、《百虫节诗》、《劝夫节诗》等,不过十余篇。后演唱艺人深感接调演唱费力、单调,又不便演唱长本书目,遂开始以四胡伴奏,并加用笃鼓、竹板、三翘板击节。演唱时,一人拉四胡,一人击鼓打板,演唱者手持三翘板,随音乐过门灵活打击,一直沿用至今。
绍兴莲花落
绍兴莲花落,亦称莲花乐、莲花闹,是浙江省绍兴地区的一种传统曲艺形式。因演唱中间有“哩哩莲花落”之类的帮唱过门,故名。或说由唐时“散花乐”变为“莲花乐”再变为“莲花落”。因其演唱生动活泼,唱词通俗易懂,唱腔朴实流畅,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莲花落为群众喜闻乐见。年5月20日,该曲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历史溯源莲花落曲艺渊源,据有关资料记载,宋元时期已经流行,佛典《续传灯录》第23《俞道婆》载:"一日闻丐唱《莲花乐》云:不因柳毅传书信,何因得到洞庭源。忽大悟。"可见最初是丐者卖艺所演唱。绍兴莲花落相传始于清光绪年间,时有"下三府"(今杭、嘉、湖一带)绰号"长手指甲"之张姓艺人来绍兴卖唱,并收徒定居于绍兴。先后收上虞松厦沈阿发、绍兴坡塘唐茂盛为徒。其时,唱词信口编造,无固定内容,演唱亦无固定基调。传承意义绍兴莲花落艺人多因个人爱好由别业转入,并无严格的师承关系。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形势的变化,绍兴莲花落的前景也不容乐观,特别是近几年,演出市场逐渐萎缩,观众大量流失。出现这种局面,原因众多,但主要是两方面:一是文艺样式空前发展,演出市场竞争激烈,莲花落这一民间说唱艺术难敌对手,二是本曲种演出形式单一,演唱曲目陈旧,适应不了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当然还有演唱队伍老化,尖子演员青黄不接等原因。面对这一现状,绍兴莲花落若再不改革创新,也存在着被淘汰的可能。当前,绍兴莲花落的发展面临着如何适应新形势的问题,进一步保护与发展这种艺术已成为一个艰巨的任务。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形势的变化,绍兴莲花落的前景也不容乐观,特别是近几年,演出市场逐渐萎缩,观众大量流失。出现这种局面,原因众多,但主要是两方面:一是文艺样式空前发展,演出市场竞争激烈,莲花落这一民间说唱艺术难敌对手,二是本曲种演出形式单一,演唱曲目陈旧,适应不了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当然还有演唱队伍老化,尖子演员青黄不接等原因。面对这一现状,绍兴莲花落若再不改革创新,也存在着被淘汰的可能。《娘家节诗》、《长婆节诗》、《分家节诗》、《箍桶节诗》等,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乡土气息。继而开始说唱长篇,仍以民间轶事、传说为题材,如《闹稽山》、《马家抢亲》、《天送子》等,后借鉴和吸收戏剧及其他唱说文艺本子,如《何文秀》、《百花台》、《顾鼎臣》、《游龙传》、《珍珠塔》、《后游庵》等。流传的曲目有《珍珠塔》、《何文秀》、《闹稽山》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绍兴莲花落在音乐唱腔上有所改革和发展,增加了琵琶、阮、扬琴、二胡等乐器伴奏,并新编了不少曲目,如《血泪荡》、《夜抢李秀英》、《徐文长三气窦太师》等。
代表人物胡兆海沈宝贤↑倪齐全→吴宝炎胡兆海老师与弟子陈祥平合作表演
绍兴莲花落《新上海奇案》选段经典回放
Classicreplay
古典音乐
民歌民乐
中外流行
萨克斯
笛子名曲
欧美爱情
小提琴
二胡名曲
怀旧经典
钢琴名曲
古筝名曲
另类摇滚
经典音乐
古琴名曲
俄罗斯民歌
欧美怀旧
梁祝演绎
影视金曲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